有一次,有个患者拿着化验单来问我:“夏医生,我这次血糖值是不是好多了?尿酸值也正常了?”
我看着这个瘦小干枯的老人说:“您是不是加药了?”
她说:“是的,降糖药和降尿酸的药都加量了。”
我没有为她高兴,而是很担心地问她:“您有什么不舒服吗?”
她慢慢地说:“最近总觉得头晕,尤其是站起来、走路的时候,而且夜里会睡不着,走路时没有力气,心跳得很厉害。”
我仔细问了问她这段时间的饮食情况,原来她为了化验结果的正常,对自己采取了非常手段——减少饮食和增加用药,搞得自己都营养不良了。
我非常严肃地告诉她:“您这叫治标不治本。虽然血糖值和尿酸值正常了,但是这个结果是饿出来的,那就没意义了。您现在已经营养不良了,如果不改变错误做法,可能哪一天站起来时由于血液推送不到脑子而造成脑缺血,或者长期的免疫力低下引发癌症。”
糖尿病并发症期,一定要顾及问题器官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以及在糖尿病降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乳酸性酸中毒与低血糖昏迷。
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
每一种并发症的出现其实都是某个器官已经到了失代偿阶段,也就是这个器官已经不堪重负无法正常工作了,所以,糖尿病到了并发症期,要搞明白患者的哪些器官受累于这个病,受损程度如何。如果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要马上送医院治疗;如果出现慢性并发症,要看已经累及哪些器官,尤其是肾功能、肝功能、吞咽和咀嚼能力。这样一来,在为患者制订营养方案时,就可以达到不给重要器官增加负担,同时还能稳定血糖值的目的。
同时,营养方案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程度,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减少血糖值的波动。
糖尿病前期,很多人觉得空腹血糖值稍微高一点不要紧,照样抽烟,喝酒,不运动,胡吃乱吃。其实,这时虽然根据血糖值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是,很可能已经有了胰岛素抵抗,有了腹型肥胖,有了高脂血症,有了高血压症,机体也许已经处于代谢紊乱状态,甚至一些人已经有了脑卒中或者冠心病。
因此,千万不要轻视糖尿病前期的状态,这段时期引起足够重视,血糖问题可以逆转。
营养治疗4步法,步步都是细节
导致血糖控制不良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如患者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不平衡,心理压力太大,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用药问题、锻炼方法不得当等,所以需要整体调整,找到问题关键所在,抓住重点问题突破,最终解决问题。
在为患者制定营养方案的时候,不管患者处于哪个阶段,都要遵循我在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的营养诊疗流程。针对糖尿病的营养诊疗过程,我把每一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给大家阐述一下。
◆营养评估
全面采集患者的健康信息,包括他所有的过往患病情况、各项化验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他的运动量和工作性质、心态、作息时间,然后仔细询问他有没有不良习惯,还要调查他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是必需的。
另外,要特别关注患者有没有想改变自己行为的动力。很多患者幻想仅仅通过吃药打针就把糖尿病问题解决掉,对营养治疗没有信心,这种情况下做营养治疗效果很差。
采集信息时,还要注意了解患者和谁一起用餐、加餐情况和摄入食物稠度、咀嚼能力。如果一直在用药,还要了解用药种类、剂量、峰值和用药时间。
◆营养诊断
根据采集的信息,看他摄入的总体食物能量是否充足,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和类型如何,摄入膳食纤维是否足够,是否缺乏蛋白质脂肪,消化功能是不是有所改变,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如何。
◆营养干预
营养治疗目标和生活方式管理的内容应该是患者希望达到并且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而不是由营养师或者主管医生根据自己理想的、千篇一律的模板来规定患者每天摄入多少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营养治疗目标设定时要注意的问题。
要想通过营养治疗达到治疗效果,最起码要知道下面的6大目标。
第一,要能吃饱,还能够吃美。
人吃饭的第一目的是饱腹,吃饱饭是人的本能需求,饥饿时血糖一般不高,但是,此时身体内发生的变化是应激反应,会出现异常代谢现象。糖尿病患者吃饭时要掌握一些大致原则,例如,哪类食物要忌口,同时也要把食物做得可口,从而满足他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样的饮食方案患者才会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