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香港有个荷里活周迅镜头 > 终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第3页)

终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第3页)

这也就是梁家辉从第一天就开始跟这部戏一直跟足十年感情太深,而曾志伟跟做这部戏监制的陈可辛情同父子。换个人被这么涮,不是不可能翻脸的。

金像奖三十周年之际,谷德昭和郑丹瑞两个在香港电影台前幕后做足三十年的司仪在台上搞气氛讲笑,用了一个笑话小品讽刺内地电影眼下的“潜规则”:香港人去内地做电影想吃得开混得好,普通话只要会讲四个字就行了。

内地老板问:“可以卖两个亿吗?”

香港影人只需要答一个字:“行。”

内地老板再问:“可以让我女朋友做女主角吗?”

香港影人只需要答三个字:“没问题。”

这个段子与其说是在讽刺内地电影不够健康的发展现状,不如说是处于悖论困境的香港影人在百感交集地自嘲尴尬:为了生存,他们没有办法对内地资金和市场说不。可为了得到内地投资打开内地市场,就不得不接受内地的条件起用内地演员。而这样做的代价,却是牺牲了香港电影自己的特色,更挤占了香港影人原就有限的生存空间。

内部是媒体环境的恶化,香港经济的不景气,本土电影几乎不堪好莱坞大片一合之敌;外部是哈日哈韩成风,香港明星号召力大不如前,而内地影坛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闹出怎样的笑话都不奇怪,却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其正在迅速崛起的事实,凭借着庞大的市场和雄厚的资本,越来越明显地以巨无霸式的影响力成为笼罩在香港影坛上空的阴影。

困境中的香港人从不会放弃,愈挫愈强才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内忧外患之下,香港影人选择了精诚团结。没有人可以帮他们,他们只有自己帮自己。

这种团结,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在了一年一度的金像奖上,从现场气氛到评选结果,越到后来,司仪的插科打诨便越掩不住一种隐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气氛——都说将来只有华语电影,都说香港电影将来会随着海峡两岸和香港的进一步融合而渐渐消亡,可即便香港电影是一条注定要沉的船,也绝不能沉在他们手里。

然而这种姿态在不知其中纠结的外人看起来,却又是另一种观感:虽说金像奖原本就是以扶植香港本埠电影为己任,可如今这紧紧抱团到已然自成小圈子的做法,似乎很不够“东方好莱坞”本该拥有的自信与大气。

金像奖不是没有大气过。以拓宽格局为目的设立“亚洲电影大奖”本就是进入新千年之后的事。尤其自《英雄》拉开合拍片序幕之后,金像奖更用实际行动热情拥抱了给了香港影人新出路的“内地和香港合拍制度”——来自内地的合拍片女主角,连续四年登上了金像影后的领奖台。

然而,金像影后的桂冠连续多次旁落于内地女演员之手的事实,却引发了香港本埠影人的强烈不满,用吴君如追问甄子丹的话说:“你跟很多内地女演员合作,她们的素质是不是真的比香港女演员高呢?是不是工作态度好呢?”

其实倘若追根究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因为香港女演员太弱,不如说是香港男演员太强。合拍片的配额制度决定了男主角来自香港,女主角就得用内地演员。而在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金像影帝一定得是“自己人”这条底线不可跨越的前提下,将最佳女主角颁给内地女演员,已是金像奖能够作出的最大限度的示好。

但这示好一旦动了香港影人自己的蛋糕,却会激起强烈反弹。

就像吴君如在听到甄子丹中肯评价在他看来内地女演员“她们是学院派,演艺基础好,而且真的很拼”之后,吴君如的不满非但未曾稍减,更在接下去的追问里添了许多弦外之音:“真的很拼?那是不是叫她们做什么都愿意?”

须知在今天的香港影坛,吴君如的地位已经早不止当年的“大笑姑婆”那么简单。作为金像金马双料影后,同时还是全港最高票房的女演员,仍旧活跃在香港影坛的女明星中,她是仅存几个尚能压场的大姐大级人物之一。而她的另一半是金像最佳导演陈可辛,成就和影响力更毋庸多言。以吴君如今天的身份地位开口说这样的话炮轰起金像奖的政策倾向性,不是完全能用“心直口快个人行为”八个字解释缘由的。

压力之下,金像奖开始在最近两三年里矫枉过正,专注于扶植起“自己人”。

仍以《十月围城》为例,这部当年最轰动的合拍大片,创造了提名奖项数目的新纪录,而且公认有机会创造拿奖新纪录的最大热门,却生生被颁奖时根本没来得及公映的本土小制作《岁月神偷》“偷”走了四尊小金人,而其中三尊“偷”于提名时原属最大热门的内地演员之手:最佳男主角候选王学圻,最佳新人候选李宇春,最佳电影歌曲候选《粉末》(主唱:李宇春)。

同一年,张静初、赵薇两位提名影后的内地花旦只能目送已算金像奖历史传奇人物的惠英红登上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同一个角色,剧组在为小红姐报名参选金马奖时,选择竞争入围的却是最佳女配角。

这一年,对于领取小金人早已不陌生的内地影人,几年来头一遭未能在金像奖上有任何斩获。及至第二年金像奖创办三十周年之际,颁奖结果几乎回归到了当年草创时纯属香港影人“自娱自乐”的局面则显示,内地影人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的突然“失宠”,似乎不只是一个意外。

越是风味纯正的香港本土小制作,在今天越容易得到金像奖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音乐界老人泰迪罗宾回归《打擂台》,金像奖用小金人欢迎;香港影人新生代中的谢霆锋这几年银幕内外表现十足拼命,金像奖用小金人提携;徐克、洪金宝这些当年为香港电影打天下的老将们如今依然老当益壮,金像奖用小金人激赏。

尽管到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内地市场养活了大半香港影人,尽管各位香港大导演的作品如今几乎都是合拍大片,而且早已经在各种场合用各种语言表达“以后将不再有香港电影这个说法,将来只有华语电影”,然而各部年度大片中的内地面孔,如《孔子》中的周迅,《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的邓超、李冰冰,《叶问2》中的黄晓明,在金像奖颁奖礼上或者根本不见身影,或者只能全程当观众,镜头寥寥,最高待遇也就是作为仅有的几位内地嘉宾点缀现场。

有意思的是,对于内地嘉宾的邀请选择倒又显出金像奖识时务的可爱一面——有资格上台给香港优秀影人颁奖的,是首位来自内地的金像影后得主周迅,以及前一年来金像没能拿奖仍登头条的李宇春——总之或者你够强,或者你够红,对于真正的内地一线人马,金像奖还是要另眼相看的。

然而当轮到周迅、李宇春做嘉宾时,虽然二人行止姿态落落大方无可挑剔,却仍旧一开口就露了怯——不是怯在不会说话,是怯在不会说广东话。周迅强一点,领了香港身份证后多少学会几句不咸不淡的粤语勉强能够凑趣,而只会讲普通话的李宇春,在内地各种颁奖礼的场合本是个常常一句话引发全场爆笑的妙人,到了金像奖的舞台上,却一开口便予人以鲜明的“外人”印象,场面冷到极点。

原本,金像奖对于普通话早就不陌生了。讲着普通话在金像奖舞台上出彩的嘉宾,从冯小刚算起迄今也不在少数,就是李宇春本人,头一年参加金像奖时还曾用普通话把台上做司仪的曾志伟噎得没语言,台下观众却听得哄然大乐。

这原本早已不成为隔阂的语言问题,在金像奖三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却又凸显出来,当然不能说是金像奖有心为之,却也不能说是完全无意。

坚守粤语文化与坚守本土特色,对于香港影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重合的命题——北上合拍,香港影人第一条要被迫改变的,就是在银幕里改说普通话,然后更要戴上不得拍鬼怪、不得拍神佛、不得拍血腥、不得拍情色等足以将历届金像赢家大半扼杀在萌芽状态的“紧箍”。

因为有个出身镶黄旗满人的母亲,尔冬升应该是香港知名导演里普通话最好的一个,他却没有借此便利顺应潮流大举北上拍片,相反却几乎一根筋地坚守在香港本埠,拍《旺角黑夜》,拍《新宿事件》,拍《门徒》……拍一个个因为题材本身的高度敏感性从一开始就几乎不可能通过内地电影检查制度审核的剧本。

然而坚持如尔冬升,却仍然无法免俗地起用了张静初、范冰冰、徐静蕾这些内地女演员——除去投资方的要求这种令导演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实话说,香港新一代里能拿得出手的女演员,除了张柏芝真的也没几个了,偏她被各种各样的私人问题所困,一时半会儿没法出来演戏。也难怪曾亲手将她送上金像影后宝座的尔冬升一直念叨着等她复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