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张之洞官职表 > 第八章 独撑败局唯美(第5页)

第八章 独撑败局唯美(第5页)

李鸿章究竟是不是卖国贼,这个争议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历史仍然没有给他一个完整而客观的评价。对于李鸿章,我也不好评价,但有几个问题,我要说明一下:

第一,中国战败和北洋水师覆灭的责任,不完全在他。他负有管理不善、训练无方、指挥无能的领导责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和大臣之间的相互算计,比如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翁同龢公报私仇克扣海军经费等。

李鸿章早就意识到了日本水师舰队赶超中国的危害性,并致力于海防建设与发展,但由于慈禧和翁同龢的阻碍,中国海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板子不能打在他一个人身上。

第二,李鸿章正是意识到了日本海军装备和战斗力已经超出了中国,他才妥协求和,妥协求和是为了避免战争,避免战争为了保存实力,保存实力是为了徐图自强。从这一点上来说,妥协求和不能和卖国求荣画等号。而徐图自强这一战略思想,是李鸿章的一生的执政思想,虽然颇具争议,但也用心良苦。

第三,李鸿章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是代表清政府签字,其实清政府每一次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都是他代表签字的,这见怪不怪。这次中日谈判之前,清政府已然答应了日本提出的条件。如果说他是卖国贼,那么他就是清政府的替罪羊。

当然,在这次谈判中,他也犯了严重的个人错误,那就是他没有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而导致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长达50年之久。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行为确实很卖国。但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也要进行一下角色互换。

假如李鸿章像张之洞那样立场坚定,据理力争,《马关条约》也许不会签订,但日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接着打,以中国当时的军事实力,肯定会接着败。败了之后再谈判,谈判的结果会怎样?不得而知。

假如谈判代表换成了翁同龢和李鸿藻那样的主战派,他们也会坚定立场,据理力争,但《马关条约》未必会改写,中日战争未必会停止,结果会怎样?也不得而知。

假如谈判代表换作兄弟你,结果会怎样?还是不得而知。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李鸿章面临的抉择,其实是很艰难的,他在签订条约的时候,考虑过生前事和身后名,但他必须作出选择。

我不是替李鸿章辩解什么,我只是强调: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可以批评,可以警戒,但无须苛求,也无须谩骂。因为你苛求和谩骂很没用,一切已然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因为背负的骂名太深重,全国臣民的怨愤太强烈,朝廷只好免了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先是令他入阁办事,然后又派他到世界各国游历了一圈。这既是朝廷对他的一种降职处理,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接替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是原云贵总督王文韶(1830—1908年,浙江杭州人)。至此,李鸿章一共在直隶总督任上干了25年,他创造了清朝总督任职一地时间最长的纪录。

不久,他的哥哥李瀚章从两广总督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朝廷又命他接任两广总督。

警告太后皇上

好了。无论怎样,张之洞都很生气。他先后五次上疏反对条约,并致电总理衙门,逐条剖析条约的严重危害性,并在奏折中怒斥李鸿章:“但凡有点心肝的人,都不会同意这样的条约。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窥透皇太后、皇上与诸臣倭之心,恐怕连宋朝秦桧和明朝仇鸾的奸佞程度,也没到他这个份儿上!”

与此同时,他对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妥协求和,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坐视神州大地沦为异域,不知后世史书该怎么来书写太后和皇上(皇太后、皇上将如后世名书何)?”

张之洞的这些话说得很给力,也很牛气,他不仅要求朝廷处死李鸿章,还批评指责警告慈禧和光绪,实在是胆大包天。

但这是一个忠臣和名臣正常的反应,尽管很二、很清流。面对国家主权丧失,一个大臣如果没有一丁点儿反应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真的就要完蛋了。因此,时人赞他“直言敢谏,不避权奸,一时无两”。

痛骂了李鸿章,警告了慈禧和光绪后,张之洞又建议朝廷拒绝条约,迁都太原,与日再战,他很自信地说:“关内援军和器械会越集越多,200余营士兵,十几万人马,怎么不能与日一战?”

但无论他怎么愤恨,无论他怎么主战,《马关条约》已签字生效,他无力回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阻碍《马关条约》的施行,尽量挽回一些国家主权。

力争主权

《马关条约》签订当天,张之洞就致电他的门生、驻俄公使许景澄(1845—1900年,浙江嘉兴人),要求他敦请俄国出面阻止日本割占辽东,让他告诉俄方:日本占据辽东,控制了东方海面,其实对俄国不利。

不几天,许景澄回电:俄方已联系法国和德国劝日本减让,意在争回辽东。接到许景澄的回电后,张之洞又立即电告正在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王之春:“你去找法国外交部密商,如果法国能出兵助我威胁日本废除条约,我一定以厚利相报。”不久,王之春回电:法国、俄国正联合德国合力施压日本,相信会有好的结果。

张之洞大喜过望,他一边将情况上奏总理衙门,一边同许景澄和王之春保持密切联系。后来,他的努力终于起到了作用。迫于俄国、法国、德国的施压,日本终于同意放弃占据辽东半岛,但清政府须另赔三千万两银。

虽然损失了一大笔银子,但这比割让辽东半岛要好得多,张之洞功不可没!

《马关条约》规定苏州、沙市、重庆等城市为日本通商口岸,须在半年内开放。但张之洞不想让他治下的苏州成为日本的租界,于是令江苏及苏州官员先行占领繁华商业区,当日本代表前来征地时,张之洞只同意日本把租界开在距苏州城六里之外的荒芜之地。

日本代表气坏了,然后大加威胁,张之洞不为所惧,他淡定地说:“不能让就是不能让,谁怕谁啊,大不了再干一仗!”最终,在他的强硬坚持下,日本只好同意在苏州城六里外的地方开设租界。此举也让意图强占其他繁华商业区的西方列强望而却步。

为了更有力地抵制日货,他还借洋款支持两江商民购机办厂,并把湖北定购的纺织机器低价转让给张謇在江苏南通开办大生纱厂。几经发展,大生纱厂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纺织企业。

抗割台湾

在争取主权方面,张之洞干的最给力的事情就是死保台湾。因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不能让祖国的宝岛陷入日本之手。

早在中国对日宣战前,张之洞就电告台湾巡抚邵友濂和布政使唐景崧加强战备,以防不测,邵、唐二人深以为然。

不久,邵友濂调任湖南巡抚,唐景崧升任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唐景崧受张之洞的指派进入越南招安刘永福,他和刘永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中法战争后,唐景崧授台湾道,随后升任布政使。

这次日本大兵压境,唐景崧深感台湾兵力不足,于是奏请朝廷调令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率领黑旗军进驻台湾。刘永福进驻台湾后,却同唐景崧产生了种种隔阂,两个人的关系越闹越僵。最后,唐景崧竟然处处排挤刘永福。

张之洞闻讯心急如焚,他深知将帅不和乃兵家大忌,于是发挥老领导的作用,极力调和两人和衷共济。在他的多番努力下,唐、刘二人终于和好如初,齐心抗日。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清政府请求英、美出面调停中日战争时,日本就提出过占据台湾的条件,张之洞得知后立即电奏朝廷“台湾万不可弃”,朝廷却置之不理。后来,他径直询问李鸿章,李鸿章竟推说不知情。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