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日军水陆两军同时向威海港内猛烈开火,定远号再受重创。第二天,代替丁汝昌执掌定远号的右翼总兵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号,以免资敌。定远号沉没后,刘步蟾也自杀殉国。与此同时,丁汝昌的镇远号也严重损毁,于是他便移登靖远号迎战,不料靖远又惨中日军陆路炮弹。情急之下,丁汝昌欲与靖远共存亡,却被部下誓死救上了小船。
正月十七日,丁汝昌见李秉衡和朝廷援军还迟迟不到,便绝望地一声悲叹:“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了!我也不想活了,我没有活路了!”当天晚上,他服毒自杀!
丁汝昌自杀第二天,他的部下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炳在日军的怂恿下,盗用他的名义,同日军签订了卖国求荣的《威海降约》。
正月二十三日,日军大摇大摆地开进威海港,清政府和李鸿章花费上千万两白银,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因为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大败,朝廷便裁撤了海军衙门。海军衙门从组建到结束,只持续了十年时间。
败因何在
看到这里,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北洋水师不是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吗?怎么连小日本的水师舰队都干不过呢?
综合分析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洋水师平时在战术训练上不够重视,在战略布局上不够科学,在战舰操作上不够精练。这些方面,日军都强过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必败无疑。
第二,日本自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制定《征讨清国策》后,就疯狂地扩张海军装备。截至中日开战之前,日本水师的整体实力就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已成为历史。
第三,北洋水师组建之后,没有再添置任何军舰,而军舰是不断更新换代的,七年的时间足以让日本迎头赶上。
北洋水师为什么没有添置军舰呢?原因在于慈禧和翁同龢。
慈禧的原因,前面作过交代:她为了修建颐和园,一共挪用了600万海军经费。整个北洋水师舰队造价是一千万两银,她挪用了那么多钱,北洋水师哪有能力更新军舰啊?
如此说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慈禧是罪魁祸首。
海军经费都被慈禧挪用了,李鸿章只好奏请朝廷拨款。因为日本水师舰队的突然猛进,也让他感到了一丝后怕,早在1891年,他就争取到了朝廷的500万拨款。
可是,这笔款子被户部尚书翁同龢死死地卡住了。《中国海军大事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四月(1891年),户部决定将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也就是说,李鸿章奏请的那500万拨款,被户部尚书翁同龢克扣下来充饷了,而他更新军舰的计划也被翁同龢推迟了两年。
后来,李鸿章再三力奏朝廷拨款,可翁同龢又从中作梗,他是死活不给钱,就连光绪皇帝也拿他没办法。最终,北洋水师一直没能更新或添置军舰,直到中日战争爆发。
翁、李之仇
翁同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他和李鸿章是死敌。翁同龢和李鸿章的仇恨由来已久。这要追溯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弃城逃跑被参劾的那件事。
本书前面提到参劾翁同书的人是曾国藩,其实代替曾国藩撰写奏折的人却是李鸿章。李鸿章的这道奏折写得非常给力,既锋芒内敛,又暗藏杀机,难怪朝廷要判翁同书死刑。
因为这道奏折,李鸿章得罪了翁家,也与翁同龢结下了怨仇。以后,只要抓到了李鸿章的把柄,或者看他不顺眼,翁同龢都要借机参他一本,两个人的成见和矛盾越来越深。
翁同龢对待李鸿章,比对待张之洞还要狠!他反感打压张之洞,但他和张之洞之间没有深仇大恨。他扣钱打压李鸿章,却是要把李鸿章往死里整。
《蜷庐随笔》中记载了翁同龢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由此可见,翁同龢早就算计好了李鸿章,他是想让李鸿章垮台。在他看来,克扣海军经费,就搞垮了北洋水师,搞垮了北洋水师,就搞垮了李鸿章。
他这个老糊涂在干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搞垮了北洋水师和李鸿章,是不是就等于搞垮了大清国呢?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还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光绪皇帝也告诫翁同龢:“朕知道当年因李鸿章弹劾令兄翁同书一事,你们结下宿怨。但你们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总要和衷共济才好,千万不可因私而废公。”这句话虽然出自文艺作品,却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然而,翁同龢没有遵听光绪皇帝的告诫。他竟然把自己和李鸿章的私仇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作为军机大臣,他没以大局为重,却处处为难李鸿章,甚至借日本人之手来报复一己之恨,结果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大败,实在是罪不容诛!
慈禧和翁同龢这对黄金搭档,一个挪用海军经费,一个克扣海军经费,他们一上一下配合得天衣无缝,北洋水师安能不灭?
北洋水师覆灭还有一个原因: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朝廷调遣援军不力,援军行动迟缓,水陆两军配合失调,从而导致北洋水师陷入日军包围之中,覆灭已成定局。而朝廷调遣援军不力,援军行动迟缓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铁路,否则北洋水师的下场也不至于如此惨烈。
没有铁路的结果,再次敲打着清王朝统治者的心灵。他们也许很后悔,也许想到了张之洞,但一切都于事无补。
李鸿章再陷“卖国门”
北洋水师覆灭,也为日本侵略中国增添了更大的筹码。他们认为谈判时机已到,便点名李鸿章为中方的全权代表。因为他们深知李鸿章的对外主张和谈判特点,而且在谈判这方面,李鸿章是中国的一把手。
至于谈判地点,日本先是定于旅顺,后来又改为日本马关。总之,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打败仗的清政府只有卑服的份儿。
但张之洞坚决反对议和,他再三致电李鸿章:“议和不过是为了换取目前暂时安宁,其实目前并不安宁,这种深以为辱的谈判,还是不要谈!”然而,他的主张被李鸿章驳了回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同日本签订了他有生以来最丧权、最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殖民地;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日本通商口岸;同意日军继续占领威海、刘公岛要塞。
这份条约签订后,朝野震惊,举国悲痛,全国臣民高喊拒绝,齐声痛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纷纷要求朝廷处死他!李鸿章再次陷入“卖国门”。
李鸿章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