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没听张之洞的话,陈宝琛竟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他真是得不偿失!
读懂慈禧,委婉一碰
张之洞则不然。他考虑到了上疏的风险,但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他对慈禧的禀性和当前案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她是一个死要面子的女人,绝不能有半点指责她的意思,必须在奏折中给她留足面子,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当前最痛恨的人是护军,如果还在奏折中替护军辩护,必然会惹恼她,这样非但救不了护军,还会引火烧身。她最宠爱的人是太监,如果在奏折中提出惩治太监的意见,也会引起她的不悦,事情也不会好办……
关于这些问题,张之洞在写奏折之前,就同陈宝琛交流过,可陈宝琛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结果撞了墙,最后头破血流。可既不能指责慈禧,又不能提出惩治太监的意见,更不能为护军辩护,那这道奏折该怎么写呢?
别着急,张之洞自有他的办法。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另辟蹊径:先以明朝太监祸国乱政为引子,提醒慈禧注意防范太监,重申祖宗家法,杜绝太监膨胀乱政;再以近日百姓刘振生随太监混入皇宫禁地乱窜一案为佐证,敦促慈禧认识到管束太监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请看他的奏折:
“近日护军玉林等人殴太监一案,以及刘振生混入皇宫禁地一案,均由太监引起。太监骄横,为祸最烈,我朝先帝们对其骄横者惩处甚严。就玉林等人殴太监案而言,是玉林藐视、抗拒太后旨意而获罪的,并非因太监被殴而获罪。刘振生案发后,太后既严处了护军,也惩治了太监,并非只对护军严厉,而偏袒太监……”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主教教主林清率领200名教徒勾结宫廷太监发动起义,实因太监为内应而起,今年秋天内务府工匠发现长春宫的屋顶天棚上有大包火药和爆炸引信,也因太监失职而起。鉴于此,敬请太后降旨,严令内务府大臣严厉管束太监,令其严守规矩,如有违反,应加重惩处,防止其成为孤鼠之辈的借口(城孤社鼠,恶其托也)。”
回天有力,轰动朝野
纵观张之洞的这道奏折,精妙委婉,面面俱到。既给足了慈禧的面子,没有触犯她的任何威严,也没有一句替护军辩护的话,而是提醒慈禧依祖宗家法,严管太监。
同陈宝琛截然相反,慈禧看了张之洞的这道奏折后,心里非常舒坦,她被张之洞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了,她禁不住感慨:张,其实大家都明白,我是出于泄私愤,才故意偏袒太监,严惩护军。这是我的过失,应该纠正。陈宝琛对我的指责,一点儿都没错,可我就是很反感,至于为什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你给足了我的面子,我不能不给你面子。本来我已意识到自己错了,现在经你这么一劝导,我会马上改错的,请放心。同时,我也会依你所奏,严惩和严管太监的,也请放心。
果然,看了张之洞的奏折后,慈禧对护军玉林等人作出了改判:玉林杖一百,流放两千里;祥福杖一百;忠和杖一百,监禁两年;岳林免交部议处。
改判了护军玉林等人后,慈禧还严惩了太监:李三顺责30大板;首领太监刘玉祥罚俸六个月;同时令内务府大臣恪守规制,严管太监!
至此,轰动朝野的“庚辰午门案”在张之洞的妙笔帷幄下,起死回生,重见天日。最解气的是,他还借慈禧之手惩治了那些一向骄横嚣张的太监,替护军和广大臣民出了一口恶气,就连恭亲王也赞叹“这才是真奏折”!
张之洞的这种正义之举,被时人誉为“诤言回天”,这对于一个言官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的声名再次大振了一把。当然,这里也有陈宝琛的功劳。他当然有功,可是他做事的方法却不可取。
通过这件事,慈禧彻底改变了对张之洞的看法:他不是一个传统的愤青,不是一个纯粹上书言事、参劾权臣的二杆子,而是一个善于揣摩人心,精于权变,做事面面俱到且富有正义感的新时期忠臣。这样的臣子很有思想,也很难得,值得提拔和倚重。
回顾张之洞近期办的一件件大事,慈禧都特别满意,她觉得如果再不提拔张之洞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在沙俄改约的第二个月,她就把张之洞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张之洞又升了一级!
四、征服慈禧,连升四级
窥透慈禧,迎合上意
从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是正常升迁,并不是破格提拔,没有体现慈禧对张之洞有多么倚重,张之洞似乎有些失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慈禧觉得张之洞是一介书生,他没有做大官和做大事的经历。
张之洞确实是一介书生,从政之后,他一直做翰林和学政,做了翰林和学政后,他又做了言官。在慈禧看来,言官都是一些言过其实的人,他们纸上谈兵行,上书言事行,但要是赋予他们执政大权,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没有独当一面的事实证明,破格提拔和过分倚重他,肯定有风险。因此,慈禧一直没有提拔重用张之洞,但她考虑过这事,只是犹豫不决。
慈禧还在犹豫之间,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暴病而死!慈安死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她从发病到死亡,只经历了24个小时,她死得太突然了。
慈安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三月初九,她只是身体不适,结果在第二天晚上就死了。她死得过于突然和蹊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纷纷怀疑是慈禧谋杀了她。但清史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证,为慈禧洗脱了罪名。专家认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所以才会怀疑慈禧。
慈禧虽然不是导致慈安暴死的真凶,但有关慈安暴死的种种疑团却弥漫了整个宫廷,慈禧很郁闷,也很无语。在这种情况下,她很难顾及张之洞的升迁问题。
慈安去世不久,慈禧决定广开言路,推行仁政。张之洞认为这是一个良机,于是又以加强东南海防和西北边防力量为由,给慈禧上了一道有关朝廷大员任免的奏折:“东南海防重在两江,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年老体弱,不能胜任两江防务。而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1816—1890,湖南衡阳人)却能征善战、屡立战功且精力充沛,堪当此任。”
“西北边塞重在防守,左宗棠一直督办新疆军务,他忠勇可嘉,可陕甘总督曾国荃(1824—1890,湖南双峰人)迟迟不到任,加上他最近连丧一子一侄,所以他更无心西北防务。浙江巡抚谭钟麟曾担任过陕西巡抚,他对西北的情况很熟悉,可擢升他为陕甘总督。另外,左宗棠的部将张曜也很忠勇,可令他帮办西北军务。”
张之洞上这道奏折,正合朝廷和慈禧之意。他在上这道奏折之前,就捕捉到了慈禧对这几个大员态度信息。原来,在张之洞上疏之前,彭玉麟就上疏参劾刘坤一“耽于逸乐,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顿”,“广蓄姬妾,稀见宾客,且纵容家丁,收受门包(红包)”,等等。
看到这道奏折后,慈禧十分为难,因为彭、刘二人均为元老重臣,她无论得罪谁,结果都不好,于是置之不理。其实她内心是想罢免刘坤一的,只是因为有所顾忌。慈禧的这种心思被张之洞窥知,他上的那道奏折,恰如其分,深合慈禧心意。
不久,慈禧召刘坤一进京谒见,并令彭玉麟出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知道彭玉麟参了他,也知道张之洞又在背后点了一把火,他很生气,索性以养病为由乡居起来,直到九年之后,他才出山,再度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彭玉麟参劾刘坤一并不是出于私心上位,上任两江总督不久,他就递交了辞呈,返回原任。随后,朝廷便调任左宗棠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在这件事情上,张之洞确实得罪了刘坤一。不过不要紧,刘坤一算得上是正人君子,他虽然忌恨张之洞,但他一点儿也不小人。
在西北大员任免建议方面,张之洞看似得罪了曾国荃,其实他是成全了曾国荃,曾国荃打心底感谢他。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人称曾老九,他同哥哥曾国藩一道,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中建立了不朽军功,他厥功甚伟,脾气又臭又硬。张之洞哪儿敢得罪他?
曾国荃自打接到陕甘总督的任命通知后,一直拖病不上任,慈禧知道他是嫌弃西北地区寒冷贫困,故意为之,可她很难办,因为曾国荃同他哥哥曾国藩一样,都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他在镇压天平太国等农民起义军中,屡立战功且伤痕累累。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慈禧才没有难为他,但除了曾国荃之外,陕甘总督一职没有合适的人选,看了张之洞的建议后,慈禧顿时松了一口气。于是,她马上把曾国荃调往山海关督办军务,并擢升了谭钟麟和张曜。
张之洞上的这道奏折,既拉拢了和几位大员(刘坤一除外)之间的关系,也深度契合了慈禧的心意,慈禧再次对他刮目相看。
慈禧需要“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