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张之洞全集阅读 > 第三章 靠当愤青发迹(第4页)

第三章 靠当愤青发迹(第4页)

正义公心,感动大清

这年六月,曾纪泽抵达沙俄彼得堡后,就致电奏清政府赦免崇厚,以示改约诚意,清政府立即同意。

张之洞愤慨不已,但为使改约顺利进行,他咽下了这口恶气,然后上了一道有关海防的奏折,指出了海防的隐患和战略布局:李鸿章和刘坤一对沙俄心怀畏惧,战争一旦爆发,他们肯定靠不住,因此请求调令湘军名将鲍超驻防京师,淮军名将刘铭传等人驻守重要防地。

张之洞的这些建议,受到了一些朝臣的抵制和非议,但边关时局确实紧张,朝廷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

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二十六日,经过几个月艰苦卓绝的谈判斗争,曾纪泽终于顶住了沙俄的种种威胁和压力,将原来的《里瓦几亚条约》改签为《中俄伊犁条约》。

改签后的《中俄伊犁条约》,除了在赔款一项上增加了400万卢布外,在领土和商务方面,清政府则争回了不少损失。尽管这个条约依然不平等,但在软弱无能的晚清外交历史上,却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胜利来自曾纪泽不屈不挠的斗争,来自边关武将的积极备战,也来自张之洞力谏朝廷坚持原则和强硬到底的战略思想,以及他在战备部署方面的独到建议。

纵观改约一事,张之洞强烈地表现出了他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以及刚正不阿的言官本质。最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力促清政府改了约,为清王朝在那个黑暗而无序的世界上争了一口气!

张之洞因此声名大振,朝野内外无不佩服于他,举国上下无不感动。如果清政府当年要是搞“感动大清”年度人物评选的话,张之洞铁定当选!

通过此事,慈禧也在张之洞身上看到了大清振兴的希望,她觉得张之洞可堪大用,于是决定提拔和重用。

三、诤言回天,无上荣誉

死太监的闹剧

慈禧本来是要提拔重用张之洞的,但在《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之前,宫廷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且令她十分恼火的案子。

那是光绪六年(1880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慈禧派太监李三顺给她的妹妹,也就是醇亲王的妻子送八盒点心。按规定,太监出宫办事,是不能走正门即午门的,可李三顺仗着大太监李莲英的势力,骄纵成性,不顾朝廷规矩,直闯午门,结果被守门的护军玉林拦住了。

李三顺气急败坏,他狗仗人势地说:“我是奉太后之命出门办事的,误了事你能担待得起吗?”说完,他又强行闯门,可玉林是一个恪尽职守的门卫,他就是不让李三顺出门,两人因此争执起来。这时,护军统领岳林、护军祥福和忠和见状都赶了过来。李三顺一下子急了,他开始和对方推搡起来。推搡中,玉林不慎将他的点心撞翻在地。至此,一件轰动朝野的案子就形成了——“庚辰午门案”(农历庚辰年)。

这其实是一件屁大点的事情,可李三顺就是要小题大做,他立即找太监首领刘玉祥告恶状,刘玉祥又马上找慈禧告恶状。

“小小的护军竟敢把我送给妹妹的礼物撞翻在地,这还了得,他们不想活了!”慈禧正在为沙俄改约的事情闹心,还因此患了病,肝火非常旺,猛然得知一个小小的护军冒犯了她的威严,她就气得暴跳如雷,然后旨令总管内务府大臣,会同刑部,严刑审讯玉林等人!

内务府依旨将玉林等人押送刑部大牢后,刑部又接到慈禧的密旨:将首犯定成死罪!

刑部那帮人虽然是慈禧和朝廷的鹰犬,但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就是再黑暗,也不能因为玉林无意中撞翻了你慈禧的礼品,就该杀头吧?他们觉得案子不能这么办,于是拟定了这样一个处理意见:将玉林发配到吉林充苦差,其他两人或充军,或监禁。

这个处理意见已经够没人性的了,可慈禧却严斥他们:重办此案,必定死罪!刑部非常为难。如果真将玉林定成死罪,既不能服护军,也不能服朝臣,朝廷的章法也因此乱套,今后还怎么办案?无奈之下,他们把这种担忧和相关处理意见向慈禧奏报了三次,但慈禧就是认为对护军的处理过轻,就是要将首犯定成死罪!

慈禧太没有人性了。刑部决定撒手不管,让慈禧去处理好了。但这事他们不管不行,于是他们又以“皇后门卫责任重大,不可自乱章法”为由同慈禧据理力争。最终,慈禧作出了如下处理决定:将护军玉林、祥福革职,开除旗籍(二人均为旗人),发往黑龙江充苦差,遇赦不赦,永不录用;将护军忠和革职,着枷监禁五年;将护军统领岳林交刑部严加议处。

这个处理结果,虽然是刑部官员凭着天地良心,冒着丢官降职的风险争取来的,可这个结果还是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强烈不满,他们议论纷纷,纷纷拍砖。特别是清流党人,他们个个激愤难平,他们都想上疏为护军鸣不平,可到了关键时候,他们都觉得这事办砸了会因小失大,引火烧身,所以集体保持沉默。

冲动的代价

然而,正在走红的言官张之洞、张佩纶和陈宝琛怎么也沉不住这口气。从张佩纶口中得知慈禧对玉林等人的处理结果后,张之洞立即去找陈宝琛(1848—1935年,福建福州人)商议上疏,两人一拍即合,并决定各自起草,一并上疏。

当晚,两人就分头撰写奏折。陈宝琛在他的奏折中指出:“护军因稽查违规出入的太监,冒犯了太后旨意,而被革职充军,且遇赦不赦。如果这么处理护军,那今后太监出入午门,若只口称奉旨而被一律放行的话,那有护军和没护军是一样的,有门禁制度和没有门禁制度也是一样的。大清二百年来,太监犯罪者一律从严处理,绝无因与太监起争执而惩治当事人的,这种处理很不公平……”

陈宝琛的这道奏折是在为护军辩护,同时指责太监的不是和慈禧的过失。他的话已经说得很过分了,可他觉得对慈禧和太监的指责还不够狠,于是又撰写了一道更狠的奏折作为附片,欲同第一道奏折一起上疏。

他在附片中这样写道:“

此案给护军定的罪名,严得过分,骇人听闻(无不惶骇)!护军只是打伤了太监,情节和罪过都很轻微,顶多违反了宫廷治安管理条例。此案因太监不守规矩,双方发生争执和肢体冲突而起,如果给护军定那么重的罪,臣担心这事会播之四方,传之万世。不知此事始末者,更会质疑和非议(益滋疑义)……”

陈宝琛写了上述的奏折和附片后,还派人送给张之洞看。张之洞看后觉得他的奏折尚可,但附片过于激进,容易惹恼慈禧,于是在纸条上回复:“附子一片,请勿入药。”

张之洞的意思是提醒他,附片不要随奏折上疏。陈宝琛看到张之洞的回复后,犹豫了一个晚上。最后,他觉得张之洞的提醒有理,于是决定放弃上附片的念头,可张佩纶看后却鼓励他说:“哥们儿,你的附片写得太给力了,太精辟了,不用可惜啊(精义不用可惜)!”

最终,在张佩纶的鼓动下,陈宝琛改变了主意,将那奏折和附片一并上疏慈禧。

结果,他无可救药地错了。后半辈子,他为他的这个错,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慈禧看了陈宝琛的奏折和附片后,心里很不爽,她向来独断专横,最恨别人指责她,如今陈宝琛把她指责得体无完肤,颜面扫地,她肯定会找机会整治陈宝琛。陈宝琛的这道奏折,真的为他埋下了祸根。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被慈禧整了。

四年之后,陈宝琛因举荐唐炯、徐延旭统办军务失当,被慈禧连降九级,从此闲居在家长达25年!直到慈禧去世之后,他才出山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也就是说,出于报复,慈禧把他连降九级还不解气,又把他封杀了25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