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花旗 svp > 第七章 华尔街上的狼帝国(第1页)

第七章 华尔街上的狼帝国(第1页)

第七章华尔街上的狼帝国

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上不断攻城拔寨。威尔就像是一匹狼,只要他认为是自己需要的,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

“我们要为天下每一个人提供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只要他们提出要求,我们就能做到,我们要把全世界的钱源源不断地以利润的形式收入我们的口袋。”威尔**裸地说。

1.以钱途说前途

旅行者集团董事长威尔和里德在一次捐赠活动中相遇。他们之间已经认识20多年了,并且曾一起在另外一家公司担任过董事,也算是半个同事关系。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威尔感觉自己在暗处。

而里德却在明处。

里德也有着这种感觉。他来参加这次捐赠活动,就仅仅是为了捐赠,他没有想到这个活动上会发生一件对花旗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威尔是这次捐赠活动的主持人,但他似乎是有备而来的。

作为主持人的威尔在介绍里德时,显然要比介绍别人精心得多,不仅高度赞誉里德本人的领导能力及战略眼光,也充分肯定了在里德领导下的花旗所取得的巨大业绩和惊人进步。里德对威尔的热情并没有多想,他只是觉得花旗银行也许已经取得了令大家关注的成绩罢了,这里面也许并无他意。

但随着捐赠活动的结束,威尔向他发出私下会面的邀请,他才隐约感觉到这里面也许有文章。

威尔说:我有些想法需要与你交流。但他并没有说到底是什么想法。

里德想不出威尔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也许是他看中了某个好项目,希望从花旗贷点款;也许只是老朋友之间的一种私人会谈,一起喝点红酒,然后再一起扯淡……里德不知道威尔要谈什么。

但不管怎样,他和威尔的会谈必须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旅行者是美国声名显赫的保险业务老大,而花旗银行则是银行业的标杆。如果他和威尔的见面被媒体拍到了,肯定会引起广泛的猜疑。

他和威尔都必须小心一些。会谈的地方安排在威尔的房间里。经过巧妙的安排,里德来到威尔的房间里并没有被任何人发现。房间里只有威尔一个人,他似乎正在急切而又不安地等待着里德的到来。

里德被威尔传染,也开始有点不安。为了缓和各自的紧张情绪,威尔为他们两人各自倒了一杯红酒。里德开门见山地问:我们的会谈就仅仅是为了一同喝杯红酒?威尔否定地摇了摇头。

我有个很大胆的想法,威尔也毫不掩饰地说,我觉得我们之间应该合并。

这真是个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一从威尔的嘴里说出来,里德就被吓了一大跳。但他立刻恢复了平静。他瞬间读懂了威尔的用意:旅行者是保险相关业务的老大,而花旗的银行业务几乎遍布全球,如果二者能够合二为一,那么他们的业务范围就涵盖了所有金融领域,就完全可以给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了。

威尔静静地看着里德。他的平静是刻意伪装的,其实内心依然是不安。他不知道这个想法会激发出里德的何种反应。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领导人,里德的反应是不会轻易地让他判断出来的。他唯一的期望就是里德能够认真地考虑他的这一想法。只要里德不把路完全堵死,未来的事一切皆有可能。

里德看了威尔三秒钟,然后很轻松地说:你的想法真是太好了,我回去立即研究一下。

这让威尔如释重负。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里德说:我们会成功的。然后痛快地喝下一大口。

其实里德应该在会见威尔之前想到合并或收购这样的事情。在华尔街,在纽约,乃至在整个美国,稍微了解威尔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最大的兴趣就是收购,因此被华尔街尊称为收购之王或资本之王。

我们先了解一下威尔的经历。威尔的全名叫桑迪·威尔。1933年出生在纽约。家境一般。在求学时代曾同时被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录取,因为哈佛大学没有工程学这个专业,而选择了后者。但是工程学的课程太难了,在大三的时候,他的物理课程几乎要挂科,不得不转而学习政治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爱上一个年轻的女孩而要与他的母亲离婚。为了处理这个事情,他请假回家了一趟,结果在返回学校的时候发现错过了毕业考试。就这样,上了四年大学的威尔并未拿到毕业证。

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开端。没有毕业证,也没有有钱有势的好爸爸,威尔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不顺利。在纽约的大街上晃悠了很长时间才在一家邮递公司当上信差,每个月的工资是150美元,除去交房租的钱就所剩无几。后来跳槽到一家证券公司当业务员,这才开始和金融业务打交道。27岁的时候和四个朋友一起凑了20万美元开了一家从事金融业务的小公司。这家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纽约第二大证券经纪公司。这期间,威尔进行了多次令人叹为观止的收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以极具创意的商业手段吞并了大他十倍的海登·斯通公司。收购之王的名声自此在华尔街传开。

1981年威尔决定将经纪公司卖给美国运通公司,他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运通公司的副总裁。1983年他被任命为总裁。但这家公司并不适合他——公司内部有着庞大而又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人都在钩心斗角,暗自角力。最终威尔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辞去总裁职务。这次败走麦城在当时来看是坏事,但从长远来看是好事——为他积累了权力斗争的经验,后来,戴蒙和里德都成为了他的手下败将。

1986年初美洲银行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威尔向其伸出橄榄枝,申请要求接管但未被批准。但他并没有气馁,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美国商业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以商业信贷公司为大本营,在此后的12年间,他的整个所作所为让全华尔街都为之疯狂:先是成功收购开展了零售经纪业务的泛美公司,使威尔这个大鳄成功游回证券业;接着又收购旅行者保险公司,全面渗透到保险业务市场;然后又收购了他帝国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至此,威尔帝国已经成型。

威尔在华尔街上的兴风作浪,里德肯定早有耳闻。但是也许是他对花旗银行过于自信——在这家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面前,任何人谈收购都可能是一种笑话,或者被人耻笑。这也许就是里德在会面威尔之前未能往收购上想的原因。但是他错了,他面对的是收购之王——在威尔眼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庸人所见略同。尽管里德在花旗银行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收购这种事情上,与威尔相比,自是庸人一个。威尔手下的庸人一大批,他们和里德的认识差不多,谁都没想到威尔会盯上花旗。

威尔的旅行者只是想收购一家银行,以此来扩展他们的业务。在金融领域中,保险业务占一半,银行业务占一半。如果旅行者能够收购一家银行,这样就能将金融业务全部包揽了。

但是,谁是最合理的收购对象呢?

威尔和他的经理们开了多次会议,每次会议上他们都在玩筛选游戏。收购对象的条件是既定的:必须是一家银行;必须业务互补;必须与旅行者的地位相匹配;必须在收购之后使实力上一个大台阶。

他们将全美的银行挨个数,但就是没有人有勇气将花旗银行说出来。毕竟花旗银行的盘子太大了,与之相比旅行者的实力还是小了很多。让一个穷小子向公主求婚,那会被人笑话的。

但是威尔却不是这样看的。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敲着桌子向大家陈述他的见解:花旗银行是最合适的对象,最符合我们的标准。与会人员顿时鸦雀无声。威尔接着说:我不是在开玩笑,这是我认真考虑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去试一试?不试怎么就会知道一定不成功?我相信里德会认真考虑的。

威尔的信心并非没有根据。在他的理解中,任何商业组织的存在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利润。如果合并能够为里德及花旗银行带来他们目前所没有的利润,里德为什么会拒绝?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都不会拒绝利润的,除非他是个疯子。他甚至觉得,无须向里德过多解释,一旦发出合并信号,里德立即就能在瞬间读懂合并的意义。利润是企业家之间的通用语言,任何人都会从利润角度来理解一切的。

当年他在收购海登·斯通公司时也遭到不少质疑,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但他最终还是成功了。他知道成功的根源不在于他的口才多么优秀,而在于双方对合并后乐观的利润预期,利润是促使分歧走向共同的动力。威尔相信,只要里德看好合并后的利润预期,他的这次收购也能成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