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花旗bot > 第七章 华尔街上的狼帝国(第4页)

第七章 华尔街上的狼帝国(第4页)

威尔选择出售保险业务的时机非常高明。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由于大量财产的破坏及人员伤亡,美国保险业因此而损失了500亿美元。但是这对保险业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保险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保险公司趁机提高保费。并且从目前的局势看,保费只会增加不会降低。

投资人纷纷看好保险业的投资预期,使得保险股票一路上扬,达到了令人惊叹的价位。威尔选在这个时期出手公司的股份,很多人认为他疯掉了,但其中的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既然出手保险业务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什么不在高位卖出呢?有人相信股票的价格还会走高,但威尔觉得没必要因为一个被剥离的业务继续操心。

威尔并没有将保险业务全部卖出,只是出售了大部分。他保留了保险业务中的寿险和养老金业务。在决定出手保险业务之前,他让统计部门分析了保险业务中各个业务单元的前景。

任何决定都需要依据客观的数据进行。这是他一贯的做法。

统计部门给出的结论是:财产事故保险等业务虽然正在赚钱,但在花旗集团内部更像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它不能与银行业务形成呼应,而寿险和养老金业务已经被业务人员成功地推销给银行业务客户,并且未来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威尔是一个有着纵横思想的人。如果纵横不能形成交叉,左膀和右臂不能形成呼应,那不如干脆砍掉一个,集中发展另一个。于是他毫不留情地在除了寿险和养老金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上画了红色的叉。这些业务占据着旅行者保险业务的大部分份额,恰好能在股市上卖个好价钱。

如果利润水平不能达到预期,那它就是死路一条。这是威尔的原则。

剥离出去的保险业务将要独立进行。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旅行者集团已经从花旗集团里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公司,那么小红伞标志是不是要跟着旅行者公司一起走呢?

小红伞一直是旅行者集团的标志。在旅行者与花旗银行合并后,小红伞成了花旗集团的标志。现在如果让旅行者带走,也就意味着花旗集团必须重新设计标志。这对品牌建设来说是个灾难。

剥离出去的旅行者集团有鲍勃·利普负责。利普对威尔说:众所周知,小雨伞一直是旅行者集团的标志。你应该将这个标志还给我们。

威尔勃然大怒:你们公司所有的人员恐怕还没有我们一个分行的人员多。小红伞已经是花旗集团的标志,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不会修改。利普注意到威尔使用的是你们一词,这意味着威尔已经彻底将旅行者公司看作是外人了。一个外人想从强势的威尔手中夺取威尔所看重的东西,简直是自取其辱。

利普决定放弃对标志的争取。

5.谁是下一个猎物

全球布局并不仅限于辐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新兴市场的宝贵机会。为此,花旗集团专门成立针对新兴市场投资分析的部门。里德系代表人物威客领命负责这个部门。

尽管它刚刚成立,但一下子就成为了威尔的核心。威尔办公室里最常去的部门负责人就是威客。这不是威客在有意讨好威尔,而是威尔对他的要求:一旦有好的机会,就要立即报告给我。

没办法,威客只好常去威尔的办公室里汇报工作。前文已经说过,花旗集团自从成立后,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希望和花旗扯上关系。威客每天都能接上许多看起来不错的机会。

威客知道威尔目前正在关注什么,这个答案就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以及不断崛起的经济形势,使威尔觉得这个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宝贝。在花旗银行的历史上,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花旗银行曾从这个国家获得过数百万美元的利润。这可是成功的经验。

只要一有来自亚洲市场的投资机会,威客都不敢怠慢,立即呈报给威尔。

只要去等,消息总会出现的。威客等来了中国台湾富邦集团发出的合作信号。花旗集团可以通过和富邦的合作,来开拓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亚洲市场。这正是威尔所需要的合作机会。

2000年5月6日,花旗集团宣布与中国台湾富邦集团成立策略联盟,花旗集团出资230亿元新台币以现金的形式投资认购富邦集团旗下五家公司各15%的股份。这是外商在台湾最大的单笔投资案。

花旗看重的是富邦集团的保险资源。但是合作后的发展事与愿违,这是后话。到2004年的时候,富邦集团与花旗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分手,截止到2007年7月,花旗已经将持有的富邦股份全部卖出。分手的原因主要在于合作并没有带来双方的预期利润。没有利润的事情,花旗从来都是不干的。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当时威尔对亚洲新兴市场的进取之心。比投资富邦集团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花旗集团对日本第三大券商日兴证券的收购。2001年8月29日,花旗集团宣布收购这个公司信托银行部门50%的股份。此次交易将日兴证券的信托和保险业务与花旗集团在日本的业务联系在一起。这项投资花去花旗集团500多亿美元,是花旗集团在亚洲最大的一次投资。

花旗集团在新兴市场的运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供各种丰富的金融产品,全球债券服务部门为全球客户提供信托、托管和保值增值服务,通过先进的技术为全球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尤其是最后一项。这是威尔比较看重的新业务。提及这个业务,不得不让人想起里德。

里德出身于技术部门,对技术始终有着极其痴迷的偏爱,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在尚未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的花旗银行时代,里德就一直致力于建设网上的花旗银行。这是他市场调查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金融服务能够搬到网络上进行,这样能使他们坐在家里就可完成所要做的工作。

里德认为,网上银行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是银行发展的未来必然态势。他自信花旗银行在这个事情上领先了对手一大步。

但威尔却不这样认为。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后,里德负责职能部门,其中就有负责网上银行的建设职责。这可是个花钱的差事。里德看重的是未来,是预期。而威尔却从现实出发,他认为花旗集团必须赚到眼前的钱才能更好地在未来赚钱。言外之意,里德没必要为未来的网上银行投入太多的钱。

不知道这是不是威尔故意找碴的理由。在威尔的反对下,里德的网上银行建设计划不得不搁浅。网上银行建设部门的人员最多时高达上百位,而在威尔的屠刀之下,最后剩下的不到十个人。如果说里德在花旗银行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也许就是尚未成功的网上银行是令他最痛心的地方。

在和威尔的矛盾公开化之后,里德曾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合并的后悔。他说:从目前来看,合并并不一定会百分百成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的兴趣和专长被威尔遏制了。他的战略眼光被威尔挡住了:网上银行如此有前景的事物居然会被认为是在浪费,里德还有什么可说的?他怎能不后悔?

其实早在摩尔和瑞斯顿时代,信息业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经被确立为花旗银行所必须关注的两大内容。当年潘恩领衔的军事计划特别技术小组给出的建议其中就有一条要求擅长用技术的更新来提升服务的建议。如果花旗没有和旅行者合并,里德一定会很好地遵循摩尔和瑞斯顿的教诲。

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做着这件事,我们就没必要自己费劲去弄,直接买过来就行。这就是威尔一贯的做法。所以他对拆除里德的心血——花旗银行的网上银行一点也不心疼。他有足够的自信:这个世界上绝对不止里德一个人在研究网上银行系统。只要我有钱,我就能买到一切。

事实就是这样。当网络革命如同潮水般冲击各个行业时,威尔立即命令威客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最终他们从多个软件公司买回了所需要的软件。尽管价值不菲,但威尔觉得这要比自己开发便宜得多。

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上不断攻城拔寨。威尔就像是一匹狼,只要他认为是自己需要的,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我们要为天下每一个人提供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只要他们提出要求,我们就能做到,我们要把全世界的钱源源不断地以利润的形式收入我们的口袋。”威尔**裸地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