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花旗bot > 第四章 大佬狩猎全球(第2页)

第四章 大佬狩猎全球(第2页)

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船的价格上下起伏很大,一年后的价格甚至可以是一年前价格的两到三倍。

海运的风险在增加。与那些安全的政府债券相比,施帕德自然不愿意踏入这种风险高的海运业。

但是瑞斯顿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对于银行而言,所谓风险无非是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花旗银行一直的做法是要求欧奈西斯拿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作抵押,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债券在贬值。

如果找到新的抵押物,并且能够确保抵押物不贬值的话,那是不是就预示着这种贷款可以发放?

瑞斯顿让欧奈西斯动动脑筋,看看是否能够找到新的抵押物。

欧奈西斯经过仔细思考,向瑞斯顿提供了一份有关油轮的租赁合同。欧奈西斯从花旗银行贷款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超级油轮。有的客户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提早和欧奈西斯签订了租赁合同。

这份合同在欧奈西斯眼里是无价之宝。他对瑞斯顿说:“这等同于金钱。这些钱迟早会是我的。”

瑞斯顿知道他求贷心切,对他的话不敢轻易表达认同,只好说:“容我再想想。”

欧奈西斯一离开,瑞斯顿就给他的岳父布伦格尔打电话。布伦格尔是一位海军中将,对海上运输和各种油轮很熟悉。“超级油轮会很受欢迎吗?”瑞斯顿问。

“那当然。有超级油轮,客户就不会租用一般的。”布伦格尔肯定地说。

“如果签订了租赁合同,那么只要保障油轮能够正常使用,是不是就意味着租赁费用有保障?”

“一般是这样。客户的生意不是一次性买卖,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大家都会按约办事。”

有了岳父的这番话,瑞斯顿觉得欧奈西斯说得没错,租赁费用也许就等同于存在银行里的现金。

但是这份租赁合同签订的双方是欧奈西斯和客户,和花旗银行并没有任何关系。客户的钱是打入欧奈西斯的账户的。要是欧奈西斯不能归还贷款或者故意不还贷款,花旗银行的放贷风险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做才能保证毫无风险呢?

瑞斯顿想了一会儿,脸上突然现出喜悦之情:如果欧奈西斯客户的钱先打入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在扣除本金和利息之后,再将剩下的钱返还给欧奈西斯,这样就能确保花旗银行的利益万无一失。

他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欧奈西斯。欧奈西斯觉得这种方案自己并没有任何损失,就爽快地答应。

抵押物不再仅仅是那些死板的抵押物。以预期收益作抵押,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干过的事情。

他们俩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开创了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当时银行放贷中最安全的模式。

依靠这种模式,瑞斯顿不仅在轮船业务上大获丰收,花旗银行还将这种模式推广到飞机、火车、汽车等多种产业上。花旗银行从这种放贷模式中取得了超越对手几倍的利润,是当时的大赢家。

仅仅是在抵押物上做了些文章,瑞斯顿就帮助花旗实现了“规模大、利润高”的梦想。

也许唯有施帕德会感到懊恼:当欧奈西斯找到自己时,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

2.摩尔的马歇尔计划

1955年的一天上午,施帕德和洛克菲勒一起聚在会议室里,在商讨一个重要的决定。

此时施帕德的身份是花旗银行主席,他是1952年接任这个职位的。洛克菲勒从1952年开始担任花旗银行总裁。

这个决定的重要性是在后来显现出来的。当时来看,他们二人并没有对这个决定足够重视。

促使他们商讨这一决定的导火索是早上电视里播报的一则经济新闻:

大通银行和曼哈顿公司正式宣布合并,合并的目的就是要抢占正在复兴的国际市场。

二战后两年,也就是在1947年,为了对抗世界另一超级大国苏联,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十年间,美国政府已经向欧洲各国提供了超过一百亿美元的各种赞助。

在美国政府的直接赞助下,欧洲各国迅速从战后的废墟中站立起来。欧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加强了与美国商业的联系,美国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数额与日俱增。国际市场正处在一个快速复兴的阶段。

大通和曼哈顿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合并能够提升他们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实力。

他们的做法让一直拥有最大海外网络的花旗坐不住了。当对手出拳的时候,自己也需积极应对。

施帕德和洛克菲勒两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花旗银行要振兴国际业务。

除了大通银行和曼哈顿公司合并这一消息的刺激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他们利用与白宫的关系,打听到了美国国会将会在明年出台《银行持股公司法案》,这个法案会限制银行持股公司的业务,进一步剥离银行与商业的关系。银行国内业务的自由度将会大幅度降低。

国内业务的未来形势逼着花旗银行的高层必须转向国际市场,以寻求新的利润空间。

但目前花旗银行的海外运作并不理想。海外分行的数量不仅比不上战前水平,并且这些分行都不是开在发达国家,盈利能力实在太弱。在欧洲市场上,花旗银行的分行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

是到了作出改变的时候了。洛克菲勒将摩尔找来,摩尔是一位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洛克菲勒问: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