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家暴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打完之后很难过、很后悔,甚至跪下来求对方原谅。这个可能缘于施暴者存在投射情形。投射是指孩童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充分地完成成长,没有完成与父母的联结,于是把这份需求投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我经常称其为“找爸爸”。施暴者把受暴者当作“爸爸”,爸爸该打可是我不能打,所以我打另外一个人,我把另外一个人当作“爸爸”。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移情”,很容易出现在伴侣关系中。施暴者打伴侣,但打完之后很后悔,这其实是把对父母的需求投到了伴侣身上。
另一类施暴者是打完伴侣之后没有悔意,但是受暴者无论怎么被打都不肯走,一直留在施暴者的身边,这可能缘于受暴者有投射,离不开施暴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爱情而结合,但实际上双方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在对方身上找爸爸或者妈妈。比如,你认同这个人,他可以代替你爸爸,他很有力量。这种情况下的爱情或者婚姻一定不会成功,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对方的力量并不够,他没有资格做你爸爸。
投射的过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你内心与父母的联结没有完成,你一直很需要完成它。在社交过程中你找到了一个很有力量的男人,他像你理想中的爸爸,你被他吸引了,并不自觉地做很多事吸引他过来。你和他聊天聊得很好,你们俩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差不多,你越来越开心。假如这个男人本来就要找一个伴侣,你们可能很快就会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哇,他真是老天派来的,是我命中注定的伴侣”。
第二阶段,你们刚在一起,你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白马王子,这个阶段被称为甜蜜期。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他是冒牌的。有人说甜蜜期是十八个月,这太乐观了,你们的甜蜜期短则几天,最长三个月,剩下的十几个月只是不断地找证据证明“他不可以做我爸爸”而已。两个人虽然还在一起,但是心越走越远。
第三阶段,两个人都痛苦得要命,他身上有你以前看不到的缺点,你不能接受。就算以前某些事情你们的看法很一致,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你忽然间就不认同了,你甚至故意做些事让他发怒。
这时候,如果这位男士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差,往往就会产生家暴。而你不会走,你往往会做一些事,来让自己更惨,一直不断地激怒他,最后不得不走甚至被赶走,你终于可以说“不是我不要爸爸,是爸爸不要我”。
三个阶段走完,两个人都会很痛苦。事实上实施家暴的男士也会很痛苦,他真的是奔着要找一个可以结婚的伴侣的目的来相处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就很痛苦。等到平静下来自己想一想就会有愧疚感,可是他还是不断地被激怒,忍不住要动手。
女孩子也会觉得很痛苦,会觉得自己瞎了眼,为什么会跟认识不到一个星期的人在一起,他又懒又暴力,自己还偏偏放不下他。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要的是这个男人,放不下的是心里的爸爸,她把对爸爸的需求投射到了这个人身上。
家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施暴者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要为“我”做一些事,没有要为“我”去提升,去营造好的未来的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了施暴者缺乏有效表达的能力,不能够把内心的感觉好好表达出来。有时候双方表面好像很和谐,但内心是堵着的。如果两个年轻人都没有充分地成长,都抱着“你应该照顾我”的心态,那么在一起后怎么可能不发生冲突?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爱一个人可以拥有三个权利:第一个权利是“我爱他,我要求他也爱我”;第二个权利是“操控他”;第三个权利是“我爱他,所以他要兼顾我人生的成功、快乐,让我不开心的事他不应该做”。
爱的动力背后是让对方有更多的成功、快乐,而暴力的背后是愤怒、怨或者恨。暴力跟爱是相反的,爱错了方向,才可能出现暴力。暴力的后面往往就是操控、伤害甚至毁灭。每当两性关系中出现暴力时,爱就不存在了。真正爱的话是打不出手的,允许暴力存在于两性关系里,是没有办法发展出真正成功、快乐的未来的。
任何一个有家暴情况的男士或女士,都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把自己从这份不是孩子该承担的责任里抽离出来,放下原本应由父母来承担的责任,走自己的人生路。
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在我们历史上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在人口需要迁移的时代,重男轻女难以避免。这个传统伴随着生命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现在我们不需要它了,不代表“不要了就可以让它走”,我们心里是放不下的,潜意识不容许我们放下。
要解决重男轻女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做家族系统排列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将“重男轻女”拟人化,并找一个学员来扮演。我们对他说:“谢谢你曾经为我们的家族系统做出的贡献,假如没有你,也许今天就没有我。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男性跟女性有同样的机会,儿子可以做到的,女儿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对于你曾经所做的贡献,我满怀感谢与尊敬。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你了,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请带着我的感谢与尊敬离开吧。”父亲、母亲都对“重男轻女”这样说,“重男轻女”就愿意转身离开了。
女汉子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女汉子。为什么会这样?
在传统社会里,父母对儿子总比对女儿好,可是谁愿意做那个不被足够好地对待的人呢?在孩子出生前,有些父母以为即将出生的是儿子,出生之后发现是女儿,就会有“哎呀,怎么是个女儿”“真倒霉”“要是儿子就好了”的想法,父母心里不自觉地就会否定这个女儿。这个女儿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必须是一个男的,我必须做一个儿子,不然我没有活的权利”。
从我们的传统到生活环境,再到家庭,没有多少机会容许女性的特质得到尊重,容许女性得到爱。反过来,假如女性尝试发挥男性力量,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就会慢慢地把自己变成“男性”,或者“我不是男性,可是我看起来像男性”,用这个来证明她是有资格活的。她用男性特质来凸显力量,而否定了女性的特质。
假如一个女汉子在婚姻情感关系里,没有保持女性特质,她与伴侣就会争着做老大。如果她的伴侣是一位“男娘子”,在两性关系里总是听伴侣的,什么都“无所谓,你说了算”的话,那么这个系统就不能有效地往前走。无论是“女汉子”还是“男娘子”,背后往往都是身份错乱,或者出现“没有找到我的位置”的深层心理现象。
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重男轻女现象有一点相同,就是坚信女儿绝对可以活得跟儿子一样好。在当今的社会上做事不是用拳头的力量,而是用知识的力量、心灵的力量。女性不需要借助男性的力量或者模仿男性来生活。
做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经常吵架,我能有什么办法?”“我妈妈脑子很乱的,很多事情我都要照顾她,她总是六神无主,所以我经常要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自觉地做了父母的父母,以为这才是爱父母。在“Z形效应”里我说过,父母在二楼,你在一楼,现在你做了父母的父母,你走到了三楼。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问问你自己:我会对父母的事指手画脚吗?假如是,你应该明白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你必须接受你是在一楼,你没有资格在二楼,你应该从父母所在的位置退出来,退回到你自己的位置。
你待在二楼,你与你的父母三个人都不会过得好。现在你上到了三楼,就更不会有人过得好。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父母交还给他们的父母,你的父母在你的背后,你父母的背后有他们的父母。闭上眼睛鞠躬,告诉父亲母亲:“我没资格做你的爸妈,所以我把你交还给你的父母,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照顾你。我只能做一个孩子,只能做与孩子身份相符的事。”用这样的态度,让父母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你转身看向自己的未来。
按父母的心理需求来成长
很多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培养孩子,概括来说有三点:
第一,父母很优秀,孩子最低限度要像父母一样优秀。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总统的孩子会很惨,因为总统的位置已经很高了,有多少总统的父亲也是总统?就算有,总统的祖父也是总统的又有多少?如果父亲不是总统都可以培养出做总统的孩子,那么我们真的不需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和父母一样。
第三,父母经常说他们的要求、喜好,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喜好成长,成为父母最爱的人;或者父母非常恨某一个人,经常会在孩子身上找那个恨的人的行为举止,孩子因此慢慢了解到父母在自己身上寻找某种行为举止,为了满足父母的这种心理,可能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举止,进而逐渐成为父母最“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