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古文言文解词大全 > 归去来兮辞(第2页)

归去来兮辞(第2页)

但是,我们就相当于武陵人,还是不知不觉地踏上了去往桃花源的路。

第二个秘密也就紧跟着出来了,什么秘密?

《归去来兮辞》绝对是穿越版的《桃花源记》,就好像英剧《福尔摩斯》,从19世纪直接穿越到21世纪,而且是文人型的《桃花源记》,是为文人量身打造的。

这也没有办法,现实中的桃花源即使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与现实的污浊比起来,除了在《桃花源记》那篇文章中我提到的时代背景,汉末到两晋,天下纷争,百姓只能做炮灰,负责演出一幕“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大戏,朝廷充满了倾轧,权力的争夺也让人觉得世事无常,生死难料,那种积极进取之心,很快就被现实磨光了。陶渊明以前写诗,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味道,等到他真的长大了,都是“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的味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最刺激他的是生活本身,比起那些抽象的感受,这个更加刻骨铭心。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也彷徨过、动摇过,好几次出来当官,好几次都不顺利。比如,曾经有一次,郡官派督邮来彭泽县检查公务,这个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县吏告诉担任彭泽令的陶渊明要穿戴好衣冠迎接,仪式要隆重,态度要真诚,奉承要到位,比如“督邮大人您又瘦了”“长这么帅气还让人活不”“我要批评您,您这么努力工作太不注意身体了”等等,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传为佳话。我们嘴里所说的佳话,往往都是别人身上的痛楚。一个清高斯文的读书人,竟然向一个莽夫献出自己所有的敬意,那就是用尊严换钱,用人格谋福利。这个人,他丢不起!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他的那些朋友也正在经历着类似的选择,但是在很多选择面前,他们的选项与陶渊明并不相同,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个人都看着奇怪:这茫茫人海,怎会宁静如斯?其实很简单,别人家的门前车马一如从前,但是陶渊明家的门前,车马大不如从前。

从上到下,从外至里,都让陶渊明失望了。

而他想象的生活,恰恰与这个相反。“你们不是不来吗?很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过我选择的日子。”经过了回到家里一段短暂的兴奋,他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轨迹,比如每天大概是这样的流程:“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而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也经常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相对于那些每天只知道提笼子架鸟的八旗子弟,陶渊明的世界可是高雅多了,喝酒看树,读书散步,看云卷云舒、飞鸟归巢,敬傲然孤松、逝去岁月,他的世界是完全独立而自由的。

为何这么自由自在,一切由他?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个世界自绝于我,那我就是这个世界。你看这态度,证明在陶渊明原来的那个圈子,他已经是混不下去了,重要的是,他根本也不想混。他只想过自己的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就是他日常的需要,找个朋友聊聊天,他们都忙的时候,就弹琴看书,再不成就去种个地,当个农夫,砍柴喂马,面朝南山。

可是,何处归来是我家?他必然孤独,有多少农民会拿琴书作为生活的乐趣呢?他们生活的乐趣大都是多收了三五斗粮食,谁的牛下了崽儿,谁家的娃又生了娃,家族的繁衍和生活的继续永远是他们关注的热点,这和陶渊明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当然,我们要理解他的孤独,无论他在哪儿,哪怕能够饮酒,哪怕周围的人很照顾他,但他知道,别人永远不懂他的心声,那耕田的百姓,怎么能够像他一样对富贵嗤之以鼻,对天下苍生抱着极大的关切呢?陶渊明不得不继续跋涉,他就一个人坐着车或者划着船,经过崎岖蜿蜒的山路,划过潺潺的溪流,看大地一片生机,感慨时间永恒流逝,人生却有限。

他的祭妹文,开创了一种风气。他的借田园而抒情的文章以及与此相呼应的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也逐渐引领了一个流派——田园派,加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派,在盛唐时,被王维、孟浩然等人打造成了一个“品牌”——山水田园派。而陶渊明本人也因此被称为隐士,而且地位较高——千古隐逸之宗。

这跟《桃花源记》有何关系?太相似了,我们可以看《桃花源记》里面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只不过,那是陶渊明为凡夫俗子打造的一个想象世界,而《归去来兮辞》专属于清高自许的读书人。我们只需记住一点,文人型的桃花源,压根儿不存在。

为何这么绝情?不是说世间最温暖的就是希望吗?

在人世间寻找桃花源,无论是普通人的,还是那些文人雅士的,都太难了。即使隐士也分三六九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三款,总有一款适合读书人。大、中、小三个级别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面对**的大小。对朝廷权势和功名利禄毫不动心,这说明心如止水,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这是一等一的修为、一等一的高手;中隐隐于市,也好解释,市的**比乡野的**要多一点,比如世俗人生的享乐,金钱美女,万般财富,能抗拒的人又有多少呢;小隐,那面对的**就小了,读了多年圣贤书,谁还贪图隔壁阿三家的那间破房子不成?这就是有些人的定论。

但是,事实是生活艰辛,**何来大小?对富人而言,一掷千金无所谓,对穷人而言,一分钱都是有用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那一分钱就是整个天。陶渊明的日子过得也相当清贫,他的文章《五柳先生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这种生存状态,可以想象一个小小的彭泽令,只要能带来俸禄,都是很大的**呀!当然,一些官员也没有放过检验陶渊明的机会,比如古代有本非常著名的家教指南——《颜氏家训》,其作者颜之推的先人,也是颜回的三十世孙的颜延之,经常跑去看陶渊明,这个过了30岁还是单身的颜延之,一次给了陶渊明两万钱,如果陶渊明想继续为官,那么这个爽快的朋友比他叔叔有门路,要知道颜延之可是当时的太守。再后来,还有一个人来拜访,这个人可不简单,因为他的死,南朝刘宋政权的精锐力量消失殆尽。他对宋文帝刘义隆,也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被点名批评的、使用元嘉年号的那个皇帝说:“如果杀了我,你就是自毁你们家的万里长城。”不过,刘义隆还是杀了这个自负的刘宋名将,反正刘义隆一辈子不擅长建设,搞个破坏倒是没有问题。被杀的这个人名字叫檀道济,他也经常来拜访陶渊明。要想出仕,那岂不是由他说句话就行了?

可能你不知道,檀道济其实也不算什么。如果说出另一个人物来,我们就更要对陶渊明肃然起敬了,他的朋友里还有一个大人物,名叫刘裕,小名“寄奴”,还有一个谥号——宋武帝,当然还有一个败家的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刘义隆。陶渊明曾经在刘裕的幕府里做参谋一类的职务,整天谋划大事,可算得上刘宋王朝的元老,要想混个太守简直易如反掌。

可是,陶渊明没有,他在他家的房子——“草屋八九间”全部被烧毁,后来不得不搬迁的情况下,静静地为自己改了一个名:陶潜,意思是从此绝不出山,不入红尘。

这一年,历史郑重地记下了,420年。

这一年是刘宋王朝正式挂牌成立的年份,手握军权的刘裕杀了六个皇帝之后,终于从将军熬成了皇帝,东晋结束了。这个陶渊明的好朋友亲手终结了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荣光。《归去来兮辞》写在陶渊明41岁的时候,严格来讲,并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当他认真地改完名字后——420年,这篇《归去来兮辞》才完全成为他生活现实的一部分。至于他写下这篇《归去来兮辞》的那一天,无论是文章,还是这个五柳先生都不算特别成熟,也不能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标志。而今,他和这个好朋友告别,也就是和这个权力中枢告别,也就意味着他真正要潜下心来,接受孤独的现实,勇敢、决绝地告别官场。此时,陶潜才是真正的隐士,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归去来兮辞》才真正成为他精神的宣言。

427年,陶潜走了,人们私下里冒着生命危险,给他定了个谥号:靖节先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大众,也被官方认可的私谥。足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