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古文言文解词大全 > 阿房宫赋(第1页)

阿房宫赋(第1页)

《阿房宫赋》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能被称为“小李杜”,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呀,“大李杜”——李白是盛唐之音,杜甫也是划时代的诗人。“小李杜”,那是这个王朝最后的荣光,两位经历各不相同,但又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关联,他们用如椽的巨笔,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但是,杜牧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获得的,杜牧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在牛僧孺等人的呵护下,作为宰相杜佑的子孙,他虽风流倜傥,但不失睿智,犀利的文风背后,是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

看惯了红尘,了悟了宦海后,晚年的杜牧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著有《樊川文集》,他一生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后来即使在樊川老去,风采依然当年。所以,我们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当年姜夔在《扬州慢》里使用的那个:杜郎。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187),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88)。盘盘焉,囷囷(189)焉,蜂房水涡,矗(190)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191)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19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193),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194)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195)远视,而望幸(196)焉。有不见者(197),三十六年(198)。

燕赵之收藏(199),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200)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01),弃掷逦迤(20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203),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204)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205),函谷举(206),楚人一炬(207),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忠诚热肠的杜公子——《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来也。

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文赋”,“文赋”与汉代兴起的“大赋”“骈体赋”不太一样。大赋有点像说明文或记叙文,假设有形体,也像直男型变形金刚,抒情有点少,一张口都是官样文章,而文赋有点像议论文,各种手法随便使,不拘一格,但它们都是赋体,也就是都要求对仗、压韵,行文上还有它们的“清规戒律”,前面讲的《滕王阁序》是骈体赋,大家一读就知道行文上有多讲究了,特别像江南少女,千般窈窕,万般婀娜。

杜牧是文赋高手。

这篇文章高在哪里?一座宫里有一个国,一段历史,一种规律。

可能有人站出来,眼神略带不屑:“这不就是以小见大吗?俺也会。”自然,看到别人写的东西之后再不会,那这能力就相当感人了。另外,即便是以小见大,小怎么选,这很重要,就像一场篮球比赛,发球是件小事,但发到谁手里,就能看出整个教练组的战术如何,球员基本素质是正数还是负数。比如奋起直追中国男足的中国男篮,你懂的。

在大赋的鼻祖司马相如那里更干脆,他不会以小见大,他眼里都是“大”。小时候,我读到《子虚赋》,一方面很抵触,司马相如太坏了,干吗造这么多生字?!一方面也怀疑,所谓的“大赋”,是不是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那就是一切都是大的好?比如园子要大,山要大,河川要大,国家也要大。现实中司马相如还真是这样选择的,在他的作品中,皇家园林,也就是“上林苑”恨不得就有1300万平方公里。后来我读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专业,这个名字非常长的专业告诉了我很多知识,其中就有上面的那个结论。

但是杜牧的智慧在于他“小里抓大”“抓小放大”。

他在秦国无数白骨累累的功业上选择一个建筑来说事,这就有点“小气”了。为什么不像贾谊那样,来个《过秦论》,写秦始皇一统江山,横扫六国,也就是“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事件?这就是选择了“抓小放大”。但阿房宫这个建筑群很大,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时候,大火三个月不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代表着秦国大一统的阿房宫,是穷尽蜀山树木后建造起来的跨度达300里的一座宫殿群,如果步行转完这个宫殿群,可能真需要一个长假。秦始皇在里面也是乘车奔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飙车赶场的现象在里面经常发生。这就是“小里抓大”。这种选择的尺度与分寸,不好拿捏。后来很多人都在效仿,结果如何?看看课本中印着醒目标志的“背诵全文(或诗)”篇目就知道,成功者寥寥无几,好不容易发现其中有《过华清宫》,一看作者,还是杜牧。

杜牧能够在这个“小”里无限放大一切,王朝的兴衰、百姓的悲苦、历史更迭的规律。

这篇文章的写作日期是唐敬宗宝历元年,也就是825年。就在这之前,杜牧在另一篇叫作《上知己文章启》的文章中,说过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宝历间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实际上,不仅仅是写作背景,就是写作目的也很明白了,关键是怎么写,怎么解决问题,怎么说到皇帝心里去。

按照我们的想法,该写什么呢?如果他说宝历年间的事情,那应该是列举此间各种大型土木工程,或者是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或者是国家的各种弊病,像魏徵那样,来个清单式的《谏太宗十思疏》,还一连上奏四份,给皇帝敲敲警钟。

杜牧啊,果真是不走寻常路,开篇便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话,12个字就把秦王朝的背景铺垫完了。天下一统,变化何在?变化是西南的蜀山变得光秃秃的,咸阳——秦国的都城遍地盖起高楼。这一消一长,就像电影分镜头一样,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原本绿植遍布,现在成了荒原,另一个地方,地平线上出现了巍峨的宫殿群,如果晚上有灯光,那将是不夜城。这种卫星遥感式的写法,是杜牧的首创。

关键是,他还要核磁共振般地检查阿房宫内部。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大地山川都被秦始皇的野心所笼罩,山川大河也竟然成了他宫殿的一部分,他一生之梦不是为了分享江山,而是为了独占江山,江山都在他手心里,他才能睡得安稳。而且,宫殿楼宇气势恢宏、参差巍峨,就连天气也不放过,“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多么大的野心?!

可见,阿房宫的建立,不只是为了住那么简单,这是帝王皇权的象征,是百姓臣服的姿态。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在人世间建立一个人的天堂?然而在统治者的眼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他们想到的自然也不是这个,民间的疾苦对他们来讲不过是耳边的杂音,宫墙外面是个什么样子,估计他们根本不会想。唐朝诗人吴融就曾经有诗:“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墙里是长桥、复道、歌台、舞殿;墙外是衣不蔽体、饿殍遍地,气候着实“不齐”。

这样的一个描写,不得不说检查得很仔细,而且,还能洞察人性。

杜牧的大胆在于他还有内窥镜,既然给国家诊病,就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后宫三千佳丽,来自列国。这就是胜利的果实,也是统治者追求胜利的原因之一。“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些来自列国的女性,忘记了亡国的悲哀,没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泪水,她们穷尽了民脂民膏,来展现她们的美丽。那么,她们的胜利是什么?是成为秦始皇最好的战利品。如果不能,就是彻底地失败了,“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韭菜爱上镰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读到这里,后面的其实就不用读了,秦始皇的阿房宫,到底是个什么象征?是倾尽国家的一切财富,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是倾尽天下的女子,供他一个人享用,天下是为他一个人服务的,天下有尊严的只有他一个,这就是家天下,皇帝也就成了杜牧使用的那个词“独夫”。

这就是杜牧对阿房宫所做的结论——“独夫的象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