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著名的PK,最后名义上双方都没输,郑文公要的是实惠,烛之武要的是尊严与公平。
四
效果如何?效果好极了。
公元前630年,在郑国国都新郑的那个晚上,烛之武说了125个字就搞定了秦国,挫败了晋国,保全郑国的烛之武怀着对郑伯那26个字的无奈与不屑,“夜缒而出”!
他怎有这般本事?这就要展开思辨了。
且看,烛之武见到秦伯,也就是秦穆公,开篇一语轻描淡写:“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翻译成白话文是:“你们秦国与晋国包围了我们的国都,我们知道国家一定会灭亡,根本就没有别的奢望。”这句话水平很高,高在两个地方:其一,本来晋国是主力,但是今天烛之武把秦国摆在前面,意思是说,正是由于秦国的到来,郑国才不得不服软的;其二,暗示说完这句话以后,其他的事情都与郑国无关了,大家安心地讨论郑国灭亡后与秦国利益攸关的事情吧。这一招,轻而易举地避开了锋芒,抬高了秦国,秦人的敌意、警惕性也就被卸掉了。此为“巧避锋芒”。
不过,这招一般人也会,下面怎么出手呢?他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但跨越晋国来管理远方的郑国,您也知道这有多大的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实力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这一段话有三个意思:一是亡在秦国手里,郑国心甘情愿;二是郑国灭亡之后,危险的就是秦国了,郑国离秦国太远,亡郑是为晋国做嫁衣;三是晋国越强大,以后秦国就越危险,反正郑国也灭亡了,不必担心,就担心秦国了。
诸君,这话坏,坏在哪里?
专打痛处,一下子让秦穆公酸溜溜的。晋楚城濮之战后,秦国和晋国就调换了地位,小弟成了霸主,恩人秦国成了跟班。秦穆公嘴上不说,不代表心里没有疙瘩。今天烛之武偏偏要点上一点,“轻描淡写”地捅一下。
这一招,很明显在以退为进。
那还拯救郑国吗?烛之武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东道主”这个词就来自这里,意为去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也就是人员物资之类的。话又说回来,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作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郑国就可以提供他所缺的东西,秦国并没有损失什么。这句话力度恰到好处,烛之武提醒秦穆公:“您跟着晋国跑来跑去不就是想获得进入东边的跳板吗?放过我们,一下子不就实现了吗?也没有什么成本,何乐而不为呢?”这哪是求人,简直是乐于助人。
烛之武把郑国的存亡与秦国的得失捆绑了起来,这叫“明确利害”。
明确了利害就能赢?这简直是痴心妄想,历史上哪位国君带领军队出征之前不考虑利害?所以,一个智者绝对不会到此为止的。
如果说前面展现的是烛之武的智慧,后面就是烛之武胆量与智慧的双重展现。
烛之武慢慢悠悠地又说了另一段话:“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晋君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您是知道的。”晋君,指的是晋惠公。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扶立晋文公之前,秦国先后扶立的是晋惠公、晋怀公父子,其中晋惠公是重耳的哥哥。辅助他们是有条件的,比如辅助晋惠公事成之后,晋国的焦、瑕等五座外城以及相关土地割让给秦国,这是历朝历代夺权者常用的手段,江山与人民哪里有权力重要?但事成之后,晋国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闭口不提这件事,还把这些地方的城防加固,言而无信,恩将仇报,这就太不厚道了。
烛之武好像是不小心说漏了嘴,其实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刚才是坏,现在就有点“阴险”了。阴不说了,险在太过了,容易被识破,不到火候,又容易引发秦穆公的反感。这一招叫“旧伤重提”,让本来就是“打秋风”,与晋国旧怨未了的秦穆公动肝火。
秦晋不和这个破绽,烛之武绝不放过。
烛之武最擅长的就是替秦国打算前程:“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说着说着,烛之武还动了感情。“这个无耻至极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呀?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就差为秦国两肋插刀了,今天哪里是在拯救郑国,分明是在拯救秦国。
秦穆公之所以不断地扶立晋国新君,目的可不是为了培养进入中原的对手,而是想让晋国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但现在晋国已经不可能听命于秦国了。秦国本来是想来占便宜的,结果弄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培养一个强大的对手,问题从是否消灭郑国变成秦国、晋国谁会笑到最后。烛之武说出“唯君图之”的时候,一定已经观察到了秦穆公凝重的脸色,不然不会就此打住。这四个字,说明烛之武完成了最后一击:完美离间。
古今一个“利”字,谱写了多少故事!原本困境求人成了乐于助人,风险转化成收益,敌人成了友军。
危在旦夕的郑国结局如何?
这五招的结果是,秦穆公公然与郑国签订盟约,与晋国决裂,晋国也只好撤退,郑国安然度过劫难。而且自这次决裂以后,“秦晋之好”的传说也就基本终结,开启了秦晋敌对的新阶段,郑国再也没有遇到秦晋围郑的困局,125个字,保了郑国250年。
明朝人魏禧说过一段话,代表了历代读者,也是《古文观止》编者的态度:“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魏禧的意思是,这125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废话,哪个字都攸关生死。这就是行人外交辞令的鼻祖,也是千百年来救亡图存、化危难于须臾的智慧典范,怎能不令人佩服!
这就是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排名第一的外交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