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古文言文解词大全 > 九年级上册(第3页)

九年级上册(第3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23)提携(24),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25)为酒,泉香而酒洌(26)。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7),射(28)者中,弈(29)者胜,觥筹交错(3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31),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亭记》

大宋庆历年间,有几位官员先后走在被贬谪的道路上。一位叫滕子京,被写到了《岳阳楼记》里面。悲剧的是写《岳阳楼记》的这个范仲淹也走在同样的道路上。在滕子京和范仲淹走向贬谪的道路之后的次年,还有一位被贬谪的人,他就是欧阳修。

《醉翁亭记》具有传奇色彩,传奇一:三个男人一台戏。

滕子京所在辖区的岳阳有了重修的岳阳楼;范仲淹有了千古名文,一篇《岳阳楼记》;而作为滕子京、范仲淹好朋友的欧阳修,则在安徽滁州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色的大酒鬼,前有嵇康、阮籍、刘伶、陶渊明、李白一众,这支队伍越发庞大。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没有经历过贬谪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酒的人生,简直是白活。换句话说,中国文学史上真正优秀的作品,离不开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道路越曲折,文章越优秀。人生有波澜,三杯酒下肚,浪头更高,恰能创作出传世佳作。在清朝人赵翼看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就是个普遍规律,其实还有一个条件加持,那就是酒。一言以蔽之,好的文章都是好酒的命运多舛者所作。他们在一个不该坎坷的年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一旦有了酒,满腔悲愤不喷薄而出都对不起薄情的社会。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你听听这段话,一口气说下来,还有很多发问,但是都不给你回答的时间,自己就抢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可能欧阳修是这么想的:“来到滁州,天高皇帝远,这就是我的地盘,我这个老家伙还不能肆意一把?管他呢!嗨起来!至于别人怎么说,说什么,与我何干?一醉解千愁,何况醉在琅琊山间。”酒喝多了,就留下了《醉翁亭记》,闲暇的时候还替好朋友滕子京写了一篇《偃虹堤记》。

就凭这三篇文章,这三位就可以不朽。任何时代,文人对平庸的抵抗大抵是风雅,对困境的倔强是著文章。

传奇二:贬谪路上不孤独。

欧阳修等人为何齐聚贬谪路?我给的答案很奇葩,原因是太爱国了。

欧阳修有不幸的命运,比如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只得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年方29岁的郑氏携年仅4岁的儿子欧阳修,孤儿寡母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幸运的是,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审判官)长达25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持。欧阳晔的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换句话说,叔叔成了他的一个榜样。宋朝文官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因为非常清廉,欧阳晔家也不是很富裕,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她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画荻教子的典故即出于此。

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使欧阳修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些与众不同,不然,历史不会记住他的名字,对史官来讲,他们不会浪费笔墨,史书更讲究惜字如金。

那欧阳修为何会来到滁州?

原来,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担任右正言、知制诰,这是皇帝身边负责进谏、拟定文书的官职。结果,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代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关于改革的原因,我在《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里都提到了,即“三冗”(冗官、冗费、冗兵)与“两积”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国家大动脉阻梗,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那这与欧阳修有何关系呢?大家要知道,中国的读书人与西方的读书人不同,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孔夫子教育读书人要“学而优则仕”,这就使读书人和官员这两种身份彼此交织在一起,读书就是要出仕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平天下必须是读书人。所以,当西方的读书人有可能还是一个职业的时候,中国的读书人就已经将读书做学问与仕宦结合到一起了。

所以,古代的那些文学大家,基本上没有几个是布衣,即使是布衣,也一定有很多不是布衣的朋友。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狭义上的名利,而是为了不朽的事业——功名。这正如《蜘蛛侠》里面的那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欧阳修等精英,对大宋王朝一直心怀感恩,也想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欧阳修参与了“庆历革新”,而且成为这支队伍里的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是,革新派低估了保守派的力量,结局就是中国历史上进步事业常常遇到的那几个字——“失败了”。这个我后面会说。

失败者的命运就是付出代价。悲哀的是只有精英读书人才有资格成为“代价”,这是他们的荣光,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敬重读书人的原因。主要的改革者都走在了贬谪的路上。两年后的一天,欧阳修也走在了贬谪的路上,原因是他替这帮改革者抱不平,他的目的地:滁州。

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那时的欧阳修,每天忙完公务之后,也就是他的朋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里所讲的“公退之暇”,就马上进山,不同的是,王禹偁式的生活,被他做了一个改编,王氏“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这是一种道家的生活;欧阳修则是过起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生活,具有浓浓的烟火气。

这帮精英在贬谪路上齐聚,是精神与文学作品的齐聚,而他们本人,天各一方。

传奇三:文人的文章,大抵还是有骨气的。

欧阳修朋友圈里的人都站在了“社稷至上”的角度,换句话说,这帮人,就连做梦都盼着大宋朝永远强大,这帮人无论是醉还是醒,都期望天下太平。他们在心里大声疾呼:“朝廷不用客气,有本事让我用尽才华。”这帮人对国家的爱不是空喊口号,完全是在脚踏实地地去做。

不过话说回来,人性是有弱点的,当它成为朝廷的潜规则,那就是历史的悖论了。历史的悖论是,你越想为朝廷做大事情,朝廷就越给你等同的打击,你想飞得越高,它就想把你摔得越重,这在历史上已存在无数明证。比如李白,人们不难感知他的梦想之宏大;曹植,我在“百家讲坛”也讲过,他的诗歌里到处都有伟大理想,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事与愿违,虽然有他们个人能力的问题,但也有大环境的不尽如人意。

“庆历革新”时,那些有为之士,站在了朝堂的前面,意气风发,脸上洋溢着青春。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对面有一帮老家伙,老家伙想的是什么呢?守成。革新和守成,一个看的是未来,一个看的是过去,未来和过去永远是要发生争斗的。所以很多文人的命运,不仅仅是复杂的政治背景或各种斗争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性当中天然就有守成和改变的这种斗争。

年轻、才华、变革一旦为时代“加热”,产生的“化学反应”天然就是命运杀手。

这种定数,欧阳修看得比较明白,明白了也就感到无奈。他玩起了《陋室铭》的套路,我要特别强调,在那个时候,《陋室铭》还没有登上大宋朝名文的排行榜。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它的现代版相当调皮: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来吃;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来喝;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来尝;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来玩。最后的C位就是我——一个苍颜白发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那是喝醉了“葛优躺”的欧阳修,旁边酒杯里的残酒洒在地上,流到今天。

这段话,其实没有太多的人注意,不过回头一看,跟《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得一拼,绝对姊妹版。

只不过《陋室铭》很傲娇地说了一句:“何陋之有!”战斗气息扑面而来。而《醉翁亭记》只是戏谑一笔:“我这个年轻的醉老头,你能奈我何?”要知道,那时的欧阳修,人生当是壮年,结果,在滁州,除了文章,除了政声,一切都见了鬼。这是温柔文雅的抵抗,欧阳修默默地说:“虽然我对朝廷的命运无奈,但我有办法对付我的肉体与精神。喝起来!”喝什么呢?当然是酒,用酒来浇灌痛苦愤懑。

别以为你看透了,这篇文章的生命力在于,酒里有一种气质。

什么气质?

不要绝望。

孔子曰:“哀而不伤,乐而不**。”这才是整篇《醉翁亭记》的灵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段话都接近白话文了,欧阳修说得很清楚,高兴的事情,有一部分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还有各自的高兴。只要高兴即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