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必学古文 > 归去来兮辞(第1页)

归去来兮辞(第1页)

《归去来兮辞》

【作者简介】见《桃花源记》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169)。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170),求之靡途(17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172)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173)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174)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175),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76),当敛裳宵逝。寻(177)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178)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179),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80)。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181)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182),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183)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184)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185)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186)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思维式古文解读】

归来何处是我家——《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归去来兮”,这些经常是我们疲倦时的一种呼唤或者自言自语。《归去来兮辞》是我们在《桃花源记》之后,在《古文观止》里又一次见到陶渊明的作品。很多注者都说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41岁,当时他刚刚辞去彭泽令回家不久。

然而,这个用了几十年的说法准确吗?

我不妨在这里做一个认真的“杠精”,这篇文章不是归家后写的,起码局部不是,局部是想象出来的。

这话可能会让人吃惊,因为我们听老师讲了好多遍,有些话都耳熟能详了: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他在文中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这些话很多人不用动脑子就能脱口而出,这不仅仅是陶渊明这篇文章的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也基本是这个感情,一方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而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样的句子就是明证。不过,这些只能证明我们判断的感情是对的。

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破绽还是有的。第一个破绽就在题目上,《归去来兮辞》这个题目中,“来”与“兮”都是语气词,它们与“归去”的关系就像德国的莱比锡与陶渊明的庐山(南山)一样,距离很远,可有可无。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就是“归去”两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还没有回到家中,如果回到了家中,他用的词应该是“归来”,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归来去兮辞》。毕竟,归去,是将来时;归来,是过去时或完成时。

对于这点,《归去来兮辞》的小序里其实也有一些说法,可以作为附证:“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这个程氏妹,实际上是陶渊明的继母,也就是他父亲的妾所生,嫁给了一个姓程的人。虽然两人同父异母,但陶渊明在给这个庶妹的祭文里曾经写道:“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常情。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谁无兄弟姐妹,同样都是父母所生。唉,我们兄妹之间的感情,却超过一般人的百倍。慈母(指继母)早年去世,当时你还很小,我12岁,你才9岁。就从那无知的童年时代,我们相互爱护着一起长大。”从这段文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兄妹情深,妹妹去世让陶渊明非常伤心,专程去奔丧。要知道古代奔丧也是一件特别消耗时间的事情,重要的是在这个行程中,他没有办法分身回到家里了。作为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他得学会东奔西跑。在这个忙碌的过程中,越是归心似箭,他的想象力越是不断地爆发出来。就像我们喜欢打篮球,越是不能成为NBA球员,越喜欢篮球游戏,因为在那里能满足一些想象,比如血帽詹姆斯、隔扣科比、抢断杜兰特,除了不敢冒犯乔老爷,别的都可臆想。

为何大家看不出来?

陶渊明的写法太高明了,他放的烟幕弹,一般人看不透。比如,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你看,站在船头,为的是做第一个看见家的人;衣服已经被风吹起,说明行船也够迅速,为的是赶紧回家。后面的一句更有意思了,问征夫前边的路怎么走,是不是快到家了,这么搞笑,自己家自己一定熟悉,向征夫问路为的是让征夫帮自己确认一下自己心里的距离预判;埋怨天还不亮,说明出发早,那是想家想疯了。只因为他想象得太合理了,太真实了,我们也就被蒙蔽了——毕竟这种辞官而去的事情,陶渊明一生做过四五次,轻车熟路了。

这种石破天惊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

那当然,别忘了《桃花源记》他都写得出来,那简直是近乎神话的神文,别说这样还有些现实影像的文章了。《桃花源记》里的生活,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努力追求的生活,但相关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又何妨,我们就是喜欢。

喜欢的心情一旦确定,你就能接受《归去来兮辞》中有一部分是想象的可能了。

当然,这个想法也不只是我有,很多人都有同感。比如,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也就是说,他就感觉这篇文章记事过程好乱,毕竟想象、纪实都有,他就蒙了,到底是想象还是写实?这个问题可能困惑了他好久。后来钱锺书先生试图作一个解释,替古人化解难题。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已有辩证,并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其中“不言可喻”这样的话,听起来都有几分不屑——这你都看不出来,没救了。所以,我们要表现得聪明一些:根据这些内容,“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中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但是,钱先生还是忽略了一点—其实王若虚的感觉是正确的—它不见得是一时完成的,仅根据文本来看,有一部分完全可以出自想象,有一部分还有纪实的可能,只不过,这个纪实多大程度上也被加工了,此处就不能一一考证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