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在王、谢两大家族中的一众王家子弟里,王羲之的功业、地位其实并不是很突出,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在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的特殊选拔制度下,他这些职位,还不足以比肩其他人,以至于史书上都没有记下他的生卒年,至今仍不能确定,在《古文观止》的一系列作者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尤其是到了魏晋时代。但是,这不影响他的名气之大。他的书法,还有他一生中经历的那些故事都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在王羲之的那些故事中,很多当时的名门望族子弟,都友情出演,做了他的背景。比如“东床快婿”里的那些王家子弟,又如他的堂伯父丞相王导、堂伯父大将军王敦,再如好友丞相谢安,大名士周(左岂右页)、支道林等,东晋一朝的风流人物,几乎与他都有交集。有这些名人背书,想不出名,难呀!
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在仕途之外,他赢得了更大的尊重。他的一举一动,比如入木三分、书成换鹅、竹扇题字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流之举!
但是,我想说:一篇《兰亭集序》足矣!
【原文】
永和九年(157),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158)之兰亭,修禊事也(159)。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160)。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161)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162)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63)。虽趣舍万殊(164),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6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166),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67),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68)。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思维式古文解读】
动魄的不仅仅是书法——《兰亭集序》
353年的这篇《兰亭集序》非常出色,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篇文章出色的原因和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因为它首先是一幅书法作品。“东床快婿”王羲之作为书圣,他的书法出神入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文章多是因为书法而闻名。
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一
353年的春天似乎有点不一般,那是在真正的江南之春,“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时刻,有一支队伍聚集到会稽山阴的兰亭,王羲之核对过具体的人数,一共41个人。当时在座的人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次原本因为祭祀而举办的普通聚会,竟然会成为一件大事,此后的很多年,人们还会提起。历史的伟大力量在于我们的一次偶然行为,只要踩对了节点,就会成为里程碑,而里程碑上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小小兰亭,天大文章。
王羲之就在这群人中,有可能还是孤独的。为何孤独?
莫急,我们需要娓娓道来。
这个派对,我们可能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古人却觉得其乐融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就是这样描述这次聚会的。言语不多,但是韵味十足。
曲水流觞,本是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ú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曾经大胆地推断:“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也就是说,天地为席,一道流水,若干酒杯,两排列坐的人,就构成了一场气氛轻松、雅趣十足的大型活动,这里没有灯光,不需要舞乐,一个眼神,几声说笑,如是而已。东晋士人的那种清修雅致,宛如三月清风,没有妖冶,只有素朴。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天气清爽的情况下,吹吹风,看看天,想想宇宙,谈谈人生,让内心的感情来微调生活,让大自然过滤尘俗,这才是本次聚会的主旋律。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讲了两种人生之乐,他说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靠的就是这两种乐趣: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寄托情怀于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人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不过,一旦放开心情,看着这宇宙天地的无穷,万事万物的美妙和谐,人自然就想到了世俗的快乐,而世俗的快乐一旦结束,这些美好体验所引发的兴尽悲来,立刻就成为对人生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无法面对生死的那种困顿,凝聚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慨与忧伤。原因也很简单:“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很多人都有暗自神伤的时刻,尽管能在快乐中忘记一切,但终究还是要醒来面对现实。这时,才知道生死才是人世间最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