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必学古文 > 九年级下册(第3页)

九年级下册(第3页)

大家千万别忘了,问问题的是鲁国的位高权重者,负责解答的则是没有俸禄封地的一个城市平民,曹刿用了22个字就把获胜原因说得非常清楚。贵族们束手无策的一场战役,就这样解决了,在智力水平的较量中,曹刿在**裸地炫智力呀,让贵族们脸红脖子粗!可想而知,那场面一定很美,也让曹刿一时风光无限。

所以,这场战役的胜利,是曹刿智慧的结晶。“一鼓作气”这个词,也成了作战智慧的代名词,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为自己打气就喊出“一鼓作气”的口号。

事实真的如此?

当然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需要一种思辨精神。

很多人认为《曹刿论战》很简单,实际上,简单就不是《左传》了。《古文观止》中来自《左传》的散文,没有一篇是简单的。比如,就这么一场战斗,有三个“想不到”:一、赢家竟然不是齐国;二、抢镜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平民曹刿,他竟然抢了齐桓公与鲁庄公的风头;三、这次军事冲突并不激烈,伤亡规模也极小,就是当时成为家常便饭的小摩擦,和后世动辄几十万人战死的那些战役相比,简直不足挂齿,但是,历史学家很在乎它,史称“长勺之战”。

玄机在哪里?作者、编选者的用意又是什么?

我们还得回到这三个“想不到”中,第一个、第二个想不到都和“一鼓作气”有关。

那么第三个想不到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切入。

人们以为鲁国赢在“一鼓作气”上,真有那么简单吗?我的回答是:“一鼓作气”这个战术只是一个条件而已,而且胜利来得特别侥幸。

为何这么说?

按交战原则,擂鼓三通,不应战则视为免战或者停战。但是曹刿取了个巧,齐国本来就轻视鲁国,击鼓三次,鲁国又不应战,齐国军队便可以撤退了,没想到鲁国军队突然出击,这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有鲁国这么玩的,这大有战国时“兵者,诡道也”的卖相,齐国恃强凌弱是一码事,“一鼓作气”厚不厚道又是一码事。而且,这种战术只能用一次,齐鲁再交站,鲁国敢再“一鼓作气”,估计那就是鲁国的绝唱了。所以,我们说这次战斗胜利只是侥幸,不光彩,卖相很差。

有人说这不就是足智多谋吗?

当然,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曹刿绝对足智多谋。但读《古文观止》,前提是知人论世,在距离流行兵不厌诈的战国时代还有近300年的彼时,规则完全不一样,曹刿那绝对就是使诈,就像打牌出老千一样,破坏了战争规则。这一点,《左传》也非常诚恳地记载下来了,虽然按照史家的要求,什么表达态度的话也没说。

但我们有证据,公元前575年,距离长勺之战一百多年了,晋楚爆发了鄢陵之战,休战期间,晋国的军营竟然来了一名楚国的特使,他来干吗?来慰问晋军将领郤至。原来大战当中,双方都非常规矩地捉对厮杀,结果经常就剩下楚共王带着卫队孤零零地站在指挥所那个地方。按道理这是擒贼先擒王的好时机,要是曹刿有可能就动手了,但是郤至每次追逐对手,经过楚共王这里都要跳下战车行礼,礼毕继续战斗。休战期间,楚王派使者专程到晋国军营来慰问,结果,郤至推辞了赏赐,还恭敬地行礼致敬后送走了使者,推辞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不过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坚守了‘礼’而已,对‘礼’推崇备至,这是分内事。”别说放到今天,就是放到其后的战国时代,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因在哪里?春秋时,作战的基本是贵族,最低级别的也是贵族中最低等的士,所以出现了“战士”这个词。这些人打起仗来,肯定和一帮乌合之众不太一样,“温良恭俭让”,非常有规矩。当然,前面我们说过如果这位楚共王恰恰赶上这位曹刿,估计就会生生被活捉,因为反正是整个军队都置礼节于不顾,活捉一个国君算什么。这样简单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鲁国的做法有点不厚道,作为实际指挥者,曹刿更不厚道。守不守礼,这也是曹刿与贵族的最大区别。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破绽:有道德污点的曹刿为何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占了那么大篇幅?

坏人怎么上了历史光荣榜还被表扬?这需要思辨。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荣光”比“污点”大多了,而且这个“污点”反而更加衬托了他的深谋远虑——他发现了民心是胜利之本,超越了一切战术。这也是为何这么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竟然被大写特写的缘由。

齐桓公是来报仇的,不是过来玩玩的,下手也绝对不会客气。没有民心,光靠一鼓作气就是做梦。

那么,长勺之战因何而起?

齐鲁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各种历史仇恨一箩筐。这也没有办法,两国是近邻,都处在齐鲁大地上,共享一块空间。蛋糕只有一块,饿狼却有两只,那冲突还少得了?而且鲁庄公此前所做的一件事,火上浇油,让矛盾一下子升级了,齐桓公每天说梦话都要念叨鲁庄公。

为何?

很简单,鲁庄公介入了当时各国都比较忌讳,但是又乐于参与的一个权力游戏:君位之争。当公元前69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时,一时群龙无首。按照古代中国的套路,争夺君位成了头等大事,宫廷大戏不断。其中戏份最多的是齐襄公的两位弟弟——流亡鲁国的公子纠与流亡莒国的公子小白。人们立即分成两派,拥立公子纠的“纠”派和拥立公子小白的“白”派。鲁国选择的是全力支持公子纠,鲁庄公想,押对了人就押对了两国前程,自古富贵险中求。剩下的事情就是看谁在路上跑得快了,国君之位先到先得,时间就是权力。成败全凭本事。

结果,没想到的是,公子小白这一支队伍半路遇到了埋伏,当时还是公子纠亲信的管仲,带领鲁国军队截杀公子小白,管仲箭法高超,一箭就射中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落马,鲁庄公帮助公子纠作弊成功。

不过,齐桓公今天既然来到了长勺,那就说明当时笑到最后的一定不是公子纠。当公子纠踌躇满志地到达齐国边境时,公子小白的军队已经严阵以待,他已经成了新国君。想必公子纠都迷茫了,这是为何?

原来,管仲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名字里虽有“白”字,可不是白痴,他将计就计,假装遇难。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管仲竟然信了,鲁国人就放缓了护送公子纠回国的脚步,而死里逃生的公子小白则是星夜兼程,打了这么一个时间差,夺得先机,让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公子纠坐失了大好机会。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鲁国不得已只能杀了公子纠表示歉意与诚意,还交出了一代能臣管仲。但齐桓公觉得还不解恨,要亲自去教训教训鲁国。这才有了长勺之战。

那鲁庄公在长勺之战的关键节点上,是怎么会选择曹刿来做指挥官的呢?曹刿的民本精神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生死时刻,鲁庄公为何起用一个政治军事方面的“素人”?这不需要思辨?

鲁国已经很危险了,而曹刿这个人属于典型的来路不明,仅仅在《左传》上出现过一次,长勺之战前无任何记载,至于有无带兵打仗的经验,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还真值得玩味。曹刿走上舞台的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什么是肉食者?古代到了一定级别的人物有特供,一个指标就是每天都能吃到肉,肉食者自然是贵族大夫们。曹刿觉得他们饱食终日、碌碌无为,靠他们去打仗,跟送死没有区别。当然,这话一般不能轻易说出口,也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是对的,而且就凭这一句话,鲁庄公也不可能对曹刿委以重任。

真正征服鲁庄公的是著名的一问三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