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必学古文 > 九年级下册(第2页)

九年级下册(第2页)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这三位刺客中,专诸是为了报知己之恩。伍子胥和当时吴国公子姬光,也就是历史上吴王夫差的爸爸联手,结交了渔夫专诸,那可是下了血本的,但是专诸认为这就是知己之恩,他杀死了公子姬光的对手吴王姬僚,自己也是一身窟窿,死在案发现场,他死时,彗星吻别月亮。

聂政,那是另一个版本的士为知己者死,情形与专诸差不多,不过刺杀对象的级别是韩国的宰相,他死时,白色的虹穿过太阳。可谓壮烈淋漓!

要离,他绝对是个变态。看看他的履历,在他那个年代,公子庆忌是天下勇武第一人,他排在第二。他用了苦肉计,要求当时的国君吴王阖闾,即吴王夫差的父亲做一件事——杀死他的老婆、孩子,而且要求杀的时候一定要残忍点。他说:“你杀我的家人,作为交换条件,我杀你的仇人。”这诡异的交易,简直是空前绝后了。

而后,他到了极其欣赏自己的庆忌——前任吴王姬僚的公子身边。庆忌为报父仇,日夜操练,是阖闾的噩梦。但是庆忌知道了要离的“惨剧”,对要离这条毒蛇深信不疑,结果,在一个晚上,身负“血海深仇”的要离趁庆忌不备,背后插了他一刀,更让要离掉价的是,庆忌死前,明令手下,反正自己也要死了,不要杀要离了,他不就是图个壮士之名吗?要离死时,有苍鹰飞到殿上搏斗。虽然唐雎没有解释原因,但我觉得这是上天善意提醒庆忌注意小人。很可惜,结局并不美好。

但是,这都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们的重点在于其中的规律性: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种话摆出来,我想秦始皇也是胆战的。为何呢?因为唐雎不仅是说,还有一个配合动作,现场拔剑而起,虽然他非常温柔地提醒过秦始皇这就是壮士之怒,而他们三个马上就要变成四个,第四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说有什么天象,可能来不及准备了,但是善后的事情他想好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明白,今天是遇上光脚的硬汉了。我读过一篇文章,说每个人都有脸,人脸可以制造200万个表情包,当时嬴政的脸部制造了其中的多少个?不得而知。

唐雎此行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结局大家已经知道了:“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译过来也非常解气,那就是秦王真的跪了,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不说,还向唐雎道了歉,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表扬了唐雎:“我知道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50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秦王很配合的这次演出结束了,正义获得了胜利,而且道德也发挥了约束作用,毕竟秦王要想出尔反尔的话,唐雎只要离开了秦王身边,那就会变成肉酱。说到底,此时的秦王还知道正义,知道道德,还要点儿脸,不敢拿着道德信义去喂狗。这让很多人突然松了一口气,感到一阵快意。

恕我直言,聪明的读者不会这样,因为他还在思辨:这场胜利真的让人如此轻松吗?

这些疑问就是我读初中时的疑问——教材为什么要选择这篇文章真是一个谜。这是一场正义的胜利,胜利来得很悲怆,而更悲怆的还在后面。这场斗争唐雎实现了胜利,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壮士之行在历史上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因为在真正的大一统社会形成之后,这种壮士的气质和环境就不存在了。春秋战国时常见的场景消失了,自然也没有真正的壮士再能进入朝堂,站在君主旁边,三言两语就可以赢得一次胜利。春秋以来,直至战国尾声,历史上最开放、最恢宏的那个时期,终将告别历史,个人英雄主义终究要为集体主义所替代,安陵国的命运自然也躲不过灭亡这一关,在秦国的版图里,除了一个名义上的卫国存在,真实的情形是大一统,天下看起来像是所有人的,其实只属于一个人所有。

所以《唐雎不辱使命》代表着一个侠义时代的谢幕,也代表着道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丧失了约束的力量。毕竟此时的秦王,还不是秦始皇,此时携带武器的唐雎还有近距离与秦王谈话的资格。可是,秦国在大一统的狂热下,终将走上一条完全告别春秋战国的道路。

《曹刿论战》

【作者简介】

历史上很多人的名字信息含量都不足,但是本章将介绍一个信息满满的名字——“左丘明”。

第一,左丘明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堆文化常识的集合。丘明,姓姜,丘氏,名明,生于公元前502年,死于公元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添一“左”字,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这个称呼如果补全了,就是左姜丘明,它是先秦时期一个人名称的标配,相当典型。

第二,左氏世为鲁国太史,左丘明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不过,上述内容的成立必须基于如下前提,那就是左丘明确实写了《左传》《国语》,并且与孔子口中的左丘明是一个人。而这些目前史学界还有争论,但是大多数学者表示认同左丘明完成了《左传》,且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时代无情,岁月久远,今天,我们在仰望左丘明时,发现关于他,已经远没有孔子那样多的文字记载,他没有为自己留下文字,他的文字都给了史书,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坐标。如果非要给他找一个坐标,那就应该是孔子的一句话:“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能被孔子引为同道中人,那就是丰碑。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16)谋之,又何间(17)焉?”刿曰:“肉食者鄙(18),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19),必以分人(20)。”对曰:“小惠未徧(2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22),弗敢加(23)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24),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5)。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6)。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7),登轼(28)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9),公问其故。对曰:“夫(30)战,勇气也。一鼓作气(31),再(32)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3),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4),故逐之。”

【思维式古文解读】

可以雪耻的文书——《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来自初中三年级的教材,是背诵篇章,很多人一听,头都大了。其实,这也是一篇充满了思维挑战的文章,而且不经过思辨,很多人是读不懂的,包括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师,更别提学生或者普通的读者了。

为何说本文离不开思辨呢?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跌宕起伏至极。不信,我们慢慢来看。

话还要从公元前684年春天说起,本来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结果很不和谐的是,齐、鲁两国在长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莱芜地区狭路相逢,上演了鸡蛋碰石头的大戏。带队的一方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另一方是鲁庄公。客观地说,这一战没有任何悬念,齐国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就像豹子站在羚羊面前,鲁国那是鸡蛋碰石头。

在战场上,盛气凌人的齐军狠狠地擂起战鼓,结果他们擂完三通,鲁国人竟然没有应战,战车原地不动,坚守不出。结果,齐国人一想这是打仗,又不是什么擂鼓大赛,既然他们不应战,我们撤退回去吃饭。没承想,刚一转身,背后便杀声震天,鲁军突然一个全线出击,结果自然不必说,齐军没有任何准备,只好使出了所有的撤退姿势,全线溃退。

这就是第一幕。齐国怎么输了?这需要理解。

齐军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战后,鲁庄公问这场战斗的实际指挥官曹刿获胜的直接原因,由此引发了一次论战,也就是就这场战役本身发表一些看法。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就是凭借勇气,第一次击鼓,精神抖擞;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如果击三次鼓,那就没有战斗的想法了。曹刿利用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规律,等待齐军松懈下来,打他个措手不及,以弱胜强。这也是“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一局鲁国赢了,曹刿功不可没,明显抢了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