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支、任支点头。李支说:“应该不会遇到这么小概率的巧合事件吧?你们辛苦,再熬一熬。”讲到这里,把头转向预审的人。那人是马大队亲自挑的干将,都是办老了案子的。李支问他:“说说看,现在什么情况?”
汇报的人是个年轻精干的警官,贴皮寸头显得人非常干练,眼神犀利。
他介绍说:“我们这边喜忧参半。从人到案开始,这家伙几乎没有抵抗,承认自己撞人、打人、**杀人。”
戴猛听到这里,怔了一下,随即轻轻地摇摇头,露出疑惑的表情。毫无疑问,尸体上的痕迹表明嫌疑人带有强烈的情绪——恨,多次重复,手法又准确,绝不是**杀人应有的特征。
预审干警回顾道:“据嫌疑人自己交代说,昨天凌晨,他正在昌宁镇开车回家,有个人突然扑上来碰瓷。灯光条件差,车速有点快,再加上碰瓷的人自己也没控制好技巧,撞得重了些,当时人就飞出去几米远。嫌疑人说,当时他一下就慌神了。没想到,对方站起来,疯了一样冲上来要钱。大半夜的,孤身一个人遇到这种事,觉得很晦气,又着急回家,一冲动就下车和对方打起来了。在讲到这儿的时候,嫌疑人还给我看他身上的青紫块,说是对方打的。后来,碰瓷的人体力不支倒在地上,嫌疑人立刻上车,想离开现场。没想到对方竟然扑到了车轮下,车身明显颠簸了一下。据他自己说,当时他受到了惊吓,不知道是该管还是该逃,迟疑了几秒钟,本能地一踩油门直接从那人身上压过去离开了。开了没多久,觉得不安心,就又折回来。谁知道,那个碰瓷的家伙竟然还活着,在路上爬着朝他大喊大叫,把他吓坏了,他决定杀掉对方。于是,他把对方的脚脖子绑在路边的树上,用另外一根绳子勒住对方的脖子,使劲拉,把对方勒死了。”
听到这里,老秦已经确定嫌疑人是在说谎,因为这些供述和尸检结果对不上。
预审干警继续说道:“嫌疑人自述,杀完人之后冷静了许多,知道杀人是大事,决定自首。趁着周围没人,他把尸体装上车,清晨开车进城。结果车开在三环上遇到上班高峰,越想越气,觉得自己的一辈子就被这么个碰瓷的给毁了,怒不可遏,干脆就把人扔在路上,想让别的车撞上这家伙,没准还能替自己分担点责任。一想到自己好端端的,犯了杀人的大事,又气又怕又恨,就失去理智破罐子破摔,开车碾了尸体。”
任支问:“他自己说碰瓷和打人的事儿发生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
预审干警答道:“他说是昨天凌晨5点多,在昌宁镇南环大街。”
任支看向负责监控视频分析的干警,干警会意,在电脑上查看了一遍视频的时间和位置,点头道:“那个时间段,南环大街确实在更新监控系统,没有视频记录。”
任支眉头皱起,喃喃道:“这么巧?”
李支问预审的干警:“致死的凶器找到了吗?”
预审干警答道:“根据他的供述,我们在他的车里找到了两件衬衣。经检验,两件衬衣上都有死者的皮屑和血液,其中一件上面还有少量树皮碎屑。今天上午我们去了嫌疑人交代的那个地方,的确在一棵树上找到了索状的摩擦痕迹。微量物证的兄弟也证实,树干靠近根部的地方残留有衬衣的布料纤维,与我们手里的那件衬衣吻合。附近路面有急刹车造成的轮胎摩擦痕迹,还有死者的少量血迹。”
这个时候,老秦突然问道:“现场有玻璃碴吗?”
预审干警回应道:“有。经检验比对,与嫌疑人驾驶的车辆左前大灯残留的玻璃片材质相同。”
老秦问道:“哦?嫌疑人的那辆车还有其他玻璃破损的情况吗?”
现场勘验的同志代为回答道:“没有了。只有左前大灯。”
老秦翻阅着讯问笔录和勘验记录,摇摇头。他在想,已经有两个地方不正常了。先是把脚踝绑在树上,然后向后勒死死者,这个杀人的方法颇为奇怪,但又不能用尸检结果否定这种方式。因为他们猜测的“绞刑”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嫌疑人描述的这种行为,理论上也有可能造成相似的伤痕。关键是,这种方法并不符合慌乱中**杀人的心态,这种方法太费事了,需要耐心和平稳的心态。再有就是,检出在死者的眼眶和附近的皮肤裂伤里有玻璃碎碴,而头顶的皮肤裂伤中则没有。左前大灯撞击了死者的眼眶附近,这个角度很诡异啊!正常人应该撞击到腰部以下、膝关节以上。而且就算是低位撞击,以嫌疑人描述的速度,很难保证头顶的伤口中没有玻璃碎碴。麻烦的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但是单靠这种假设和逻辑解释,很难让检察院采信,更何况是法院。
老秦、姜老师、戴猛、华生四个人目光相碰,再望向李支和任支,发现两位领导也正望向他们,脸上是同样的两个字——“奇怪”。
明显的破绽
尽管这个口供用一种合理的逻辑将案情串起来解释了,但可疑之处颇多。
预审的侦察员继续说:“我们很少遇到这么顺畅的预审。而且我始终觉得嫌疑人的状态有点奇怪,有些信息交代得含混不清,有些又特别清晰明确。刚才听了技侦和监控的分析结果,我这边有了新的讯问疑点。现在看来,还要从最初车辆的位置、碰瓷撞人、打架和杀人的细节过程、行凶手法、尸检结果、手机上的信息被删除等几个方面再问一轮。看起来,他的供词更像是为了匹配物证而准备的。”
老秦补充道:“还有就是,尸身上的轮胎痕迹,明确可知不止一辆车曾经碾压。三环上的车辆有没有曾经触碰到尸身的?”
监控视频分析的干警肯定地说:“没有,在三环上,只有涉案车辆与尸体接触过。”
李支做完笔记,抬头向技术处负责测谎的同志问道:“你们测试的结果怎么样?”
这也是华生最关心的问题。
负责测谎的是一位面目秀丽的女警官,眼睛里很清透。她逐条汇报道:“测谎之前,预审的同志把嫌疑人从鉴定中心带回来,给他做了个精神鉴定,看看有没有精神疾病。按规范,如果有精神系统的疾病,尤其是认知方面的疾病,是不能进行测谎的。但为了提高效率、抓紧破案,我这边还是连夜先测了,一边推进一边等鉴定结果。以我的经验,对方应该没有认知障碍或者明显的精神疾病。”
讲到这里,她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发型,手指在测试笔记上快速划动着定位,挑重点进行汇报:“测谎刚刚结束,用时4个小时。嫌疑人在测前谈话过程中和数字测试的过程中比较配合,没有抵抗,数字测试的结果也很清晰。换句话说,他的初始状态是比较容易测试的,真话、谎话特征有明显差异。这一点很好,很利于后期涉案问题的测试。但是,我能察觉到,嫌疑人产生了明显的恐惧类情绪,尤其是测前谈话时当我问他‘为什么你会来到这里(刑警支队)’以及‘你觉得你做的是什么性质的事情’的时候,他明显存在恐惧类反应,比如回应变慢,语言滞涩,眼睛眨动频率增加,等等。”
说到这里,女警官看了一眼姜老师,继续道:“所以,我也想让姜老师一会儿看看,他的恐惧到底是怎么来的。另外,测试题目中,‘你有没有殴打死者’,‘你有没有用车撞击死者’,他都回答‘有’,数据平稳,可以认定没有说谎。在‘还有没有其他人殴打死者’,以及‘还有没有其他人殴打你’的问题上,他回答的是‘没有’,但是皮电指标波动剧烈,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存在说谎嫌疑。”
华生听到这里,心里冒出一个巨大的叹号,然后在笔记本上标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有别人殴打死者,还有别人殴打他?这是很有意思的疑点,也是新出现的案情疑点。难道案发现场还有第三个人?他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了,他知道,那是兴奋的表现。
李支侧头和任支耳语了几句,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宣布:“大家现在汇总疑点,重复的不必再说了,然后预审的同志再辛苦一下,重点突破一下疑点问题。姜老师和老戴、小张是我们这次专门聘请的顾问,经由市局批准的,全程参与案件侦查,提供指导意见,大家要全力配合。一会儿再审的时候,请姜老师的团队观察分析。全部完成后,晚上12点开案情分析会。”
华生看了看表,现在的时间是晚上10点20分。尽管还没有吃饭,但没有饿的感觉。华生知道,那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结果。
大家各抒己见,经过整理,最有价值的几个疑点如下:
(1)车的具体路线是什么?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没有被昌宁镇的监控录像拍到?
(2)“碰瓷”、斗殴和杀人的过程及细节。重点是撞车的细节,要讯问得更细,要和验尸结果逐一比对。还有,以此为据,详细讯问斗殴的过程、杀人方式以及到底几个人参与。
(3)为什么会删除手机里的数据?
整理完毕后,李支命令:“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