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唐诗里的烟火人间金句 > 宋之问和温庭筠 不会说话做事人生就会成悲剧(第1页)

宋之问和温庭筠 不会说话做事人生就会成悲剧(第1页)

宋之问和温庭筠:不会说话做事,人生就会成悲剧

不会做人的下场,

就是颠沛流离。

宋之问家族,属于典型的寒门贵子。

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间,在门阀士族当道的唐朝,没有背景很难出人头地。但是宋令文天生神力,经过多年苦学,书法和文章也写得不错,凭借“三绝”的本事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在唐高宗年间已经做到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

可见,天无绝人之路。

和宋令文一样,宋之问也很有天赋,不到二十岁就高中进士,并且获得大唐五言诗比赛冠军,用才华把其他人按在地上摩擦。

此时的宋之问,有一个美好的幻想:“父亲已经为家族奠定了根基,我又特别有才华,将来的前途肯定远大,宋氏家族要兴旺喽。”

可是,他想多了。唐朝科举不是一旦中进士就能做官的,如果没有通过吏部的筛选,进士学历只是官场备胎而已。

宋之问的备胎生涯,足足十五年。直到武则天当了皇帝,他才获得“分直内教”的从九品小官,和杨炯一起在皇宫教宫人读书。而此时,宋之问已经三十五岁了。

十五年孤单寂寞冷的备胎生涯,长久地刻在了宋之问的心里。我这么有才华,只是由于没有背景,才一直做了十五年备胎,而那些没才的人为什么就可以出人头地?宋之问不禁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会有机会的。”一个邪恶的声音在宋之问心中响起:“天帝,我把灵魂供奉给你,请赐予我荣华富贵吧。”

从此以后,宋之问黑化了。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生活的不同遭遇,才把每一个天真纯善的婴儿塑造成了不同的成年人。才华和地位的不匹配,家境和社会的巨大冲突,让才华横溢的宋之问,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油腻中年男。

武则天虽然年纪大,但是心不老,称帝以后在皇宫养了一堆男宠,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张昌宗、张易之。他兄弟二人很得武阿姨的欢心,不仅得到了将军卿相的职位,还封为国公,权势富贵震动天下。

宋之问瞄准机会,冲上去抱紧了张氏兄弟的大腿。为了表现自己的诚心,他不惜给张氏兄弟倒尿壶。宋之问什么节操都不要了,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为换取出人头地的机会。这样低声下气的宋之问,张氏兄弟也不能亏待。当时张易之是奉宸令,不失时机地拉宋之问入伙,让他做了左奉宸内供奉,虽然是宫廷文学侍从,但好歹品级升了。

武则天喜欢文学,学术修养相当不错。张氏兄弟要揣摩领导心思,不得不在文学上下功夫,可自己的水平又不太行,怎么办呢?宋之问就是枪手之一。宋之问甚至想更进一步,高攀武则天的大树。

宋之问借助张氏兄弟的关系,写了一首《明河篇》递给武则天,其中有一句是:“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武则天一句一句地读,读完后不禁叹息,对旁边的崔融说:“唉,我也挺喜欢宋之问,但他有口臭,实在是受不了。”其实不管能否献身,宋之问的命运已经转弯了。

当时的朝廷大臣都不喜欢张氏兄弟,对武则天称帝也很有意见,他们时刻谋划着让李唐复国。

公元705年,张柬之、王同皎等发动政变,诛杀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然后扶持唐中宗李显继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曾经攀附张氏兄弟的宠臣,宋之问保住了一条性命,被贬泷州,那地方在如今的广东罗定,当时还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蛮荒之地。唐朝官员一听说贬谪岭南,大概率是回不来了,奉献了灵魂的宋之问绝对不能忍,第二年就偷偷溜了回来。

宋之问有个朋友叫张仲之,看到他的遭遇有点不忍心,就把宋之问藏在了自己家里,每天好吃好喝地供应着。

唐中宗李显登基以后,重用武三思。朝廷大臣心想:“武家余孽未绝,说不定以后会找麻烦,不行,一定要弄死他。”其中之一就是张仲之。

宋之问住在张仲之家里,很容易听到他们的计划,于是他派侄子前往告密。结果,张仲之惨死,宋之问反而升为从七品的鸿胪寺主簿。

缺德不缺德?

宋之问的才华很高,诗也写得很好,唯一的毛病就是没节操,为了荣华富贵什么脸都不要了。这种人,谁能看得起呢?如果身边有宋之问这样的人,不管他多有才,不管他长得多帅,恐怕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把你卖掉。

他们这种人信奉“就算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社会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只是浮云,世间道德也不能束缚他们的脚步,唯有到手的利益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是人活一世,不是只有利益啊。社会是各种人的集合,利益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如果和各种人都相处得不舒服,单纯的利益又从哪里追求呢?

宋之问抛弃人与人的交往,一心追逐利益,只能是舍本逐末。其实他的根基应该首先是做人,在相处中让所有人都感觉很舒服,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不错,愿意带他进圈子,利益自然而来。

一门心思谋取利益,只会让人觉得靠不住。历史无数次证明,放弃灵魂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荣华富贵。后来,宋之问追随过太平公主,但是看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崛起,又立刻改换门庭投奔安乐公主。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扶持唐睿宗李旦登基。终于,到了最终清算的时候了。

要说宋之问的眼光是真的不行,他攀附的张氏兄弟、安乐公主都是两次政变的失败者,而他背叛过的太平公主,却是新崛起的大姐大,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催的?越州长史宋之问被流放钦州、桂州。两年后,李隆基继位称帝,赐死宋之问。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唐朝诗人中,不会做人的有很多。他们本来可以有光明的前途,或者很好的结局,由于不会做人,偏偏换来颠沛流离的下场。

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王昌龄是农家子弟,王维在长安风生水起的时候,他还在撅着屁股种地呢。公元727年,王昌龄高中进士,几年后考中宏词博学科,学历证书上的金光又浓郁了几分。

如果开启上帝视角,王昌龄的官运不太好,但在当时可不是这样的。考中进士之后,他得到汜水尉的官职,虽然职务小、级别低,却是很多成功官员历练的第一步。比如高适,就在县尉的岗位上历练过,他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为以后的步步高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