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兄弟,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有春天的百花争艳,也有秋天的悲苦寂寥,可鹤群翱翔蓝天当空而鸣的壮观,又岂是春天能够比的?看开点吧,记住身边的好,总比记住坏要强。
为什么很多友情难以维系?就在于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发达时互相吹捧便以为是天长地久,失意时惊慌失措各自高飞,却忘记了此时拉对方一把,胜过平时的千杯万盏。哪怕是泥泞沼泽,只要彼此搀扶着,一步两步三步……只要走下去,路就宽阔了。
也许是刘禹锡的开导,也许是柳宗元的醒悟,他慢慢走出灰暗的人生,开始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在瘴气遍布的蛮荒永州,柳宗元竟然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好文。
你看《小石潭记》,明明是一座小土丘、一条小溪、百十条鱼,在柳宗元看来,却如蓬莱仙境一般美好。
他还在当地找了个女朋友,生下一儿两女。这就是佛印和苏东坡说的:眼中有牛屎,看到的世界就都是牛屎;眼中有希望,看到的世界便无处不光明。
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终于得到赦免。整整十年,他们都熬过来了,现在终于等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书。他们从两条不同的路北上,目标是那个共同的终点站——长安。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这是柳宗元路过汨罗江时写下的《汨罗遇风》。历经十年放逐还能写下“春风”二字,可以想象他当时有多么开心。可柳宗元的兴奋之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很快就出事了。
第二次灾难的起因,来自刘禹锡。他来到长安后游览玄都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诗兴大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明着说桃花,其实是在讽刺朝中的大臣,我要是还留在长安,哪有你们出头的机会?可是他忘记了,如今人家才是爷。得嘞,这位爷,您哪来的回哪儿去吧,好走不送。
刚到长安不到一个月,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被贬谪到更远的地方。刘禹锡去播州,柳宗元去柳州。
改变命运的机会被朋友的一张臭嘴给破坏了,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要划清界限,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可柳宗元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出发了。
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始料未及的小事,比如朋友不小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就把他拉黑,恨不得画个小圈圈诅咒他,却忘记了在自己无助的时候,他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个时候何不宽容一点儿,给对方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遇到能相交二十年的朋友是缘分,得珍惜。
柳宗元很珍惜和刘禹锡的缘分。他知道播州是大唐最有名的贫困州,穷到生活不能自理。刘禹锡带着年迈的母亲,到那里可怎么生活呀。于是柳宗元主动请求调换:“还是我去播州吧,让刘禹锡去柳州。”唐宪宗没同意,幸亏哥俩儿之前的人缘不错,大家一起帮他们说话,才把刘禹锡换到连州——虽然也是贫困老区,但总比播州强点。
柳宗元和刘禹锡尽兴而来,败兴而去。出了长安,哥俩儿沿着来路再次南下,走向命运的归宿。他们一路走到衡阳,必须要分别了,一个广西,一个广东,怎么看都不是一条路嘛。又到分别时,柳宗元写了三首《重别梦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兄弟,你要保重身体啊。我们二十年来携手同行,如今又要分别,等将来退休了,我们就找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盖两间茅屋,养几只鸡鸭,每天晒晒太阳,谈谈年轻时的糗事。人生至此,也算美满了吧。
可惜柳宗元没有等到这一天,到柳州后的第四年,就撒手人寰了。那时的柳宗元,才四十七岁。
公元819年11月,柳宗元在病榻上念念叨叨:“梦得,梦得……”话还没说完,就没了声音。他让仆人带着一子二女和文稿,去连州找刘禹锡,把自己的身后事都托付给了他。说好的一起并肩看晚霞,没想到你却先走一步,刘禹锡心都碎了。
事已至此,刘禹锡能做的,只是完成老友的心愿,让他安心上路。我们今天看到的柳宗元作品,其源头就是刘禹锡编纂的《河东先生集》。
晚年的刘禹锡搬到了洛阳居住,实现了“邻舍翁”的心愿,只不过人却不是原来的人,而是白居易、裴度……唯独没有柳宗元。洛阳城向他请教诗文的人很多,请他做口述历史的采访也不少,刘禹锡尽心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再也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心里。柳宗元走了,刘禹锡的心也空了。
如果你在洛阳街头见到刘禹锡,可以问他一句:“刘禹锡,你还记得柳宗元吗?”他一定转头告诉你:“记得,我们是兄弟。”夕阳照在刘禹锡的脸上,就像在大雁塔下留诗题名的那个下午。
物是人非,我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