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晨诵无声 > 韩愈 匹夫而为百世师(第2页)

韩愈 匹夫而为百世师(第2页)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骨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见到这个十七岁的天才少年,韩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考进士吧,你一定能行。”

两年后,李贺背负着巨大的希望走进考场,却垂头丧气地走出来。不是李贺的才华不高,而是太高了,高到让所有人嫉妒。为了挤掉竞争对手,考生们就去告黑状,说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与进士是谐音,应该避讳进士科考试。

这是什么狗屁理由?韩愈一听就怒了。他写下一篇《讳辩》为学生撑腰,也在向那些心思恶毒的人宣战。

然而世事无情,韩愈的宣战注定不会有结果。他能做的无非是在李贺无助的时候,拼尽全力帮他。成不成看天意,做不做看自己,唯有不辜负老师的身份,如此而已。

作为韩愈的学生,张籍却是杜甫的脑残粉。他到底有多脑残?张籍把杜甫的名诗全部抄写在纸上,然后放在干净的盘子里烧掉,再把烧完的纸灰庄重地放入一个罐子里,每天早上蘸着蜂蜜吃三勺——他觉得吃掉杜甫的诗,就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句子。粉丝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真够脑残的。

自己的学生崇拜别人,如果是一般的老师,大概会酸溜溜地说:“哎呀,你翅膀硬了,我教不了你了,你另请高明吧。”可韩愈老师没这么小家子气,他反而鼓励学生多学别人的长处,只要不忘记自己的教诲就好。

真正的老师,不会有狭隘的门户之见,只要你能展翅高飞,他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站在原地看你海阔天空。

张籍一辈子都尊敬自己的老师,哪怕韩愈早已把他当作朋友,他也非要以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韩愈。

作为一个学术门派,宣传工作是不能缺少的。李翱、皇甫湜的诗文跟其他师兄弟比起来,实在没法看,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另一条路:号召大家都来学韩愈老师。李翱逢人就宣传自己的老师做人好、写诗好、境界高,最重要的是,古文运动的思路太对了,最后还要再加一句“大家一起来学习啊”。

皇甫湜也一样,一辈子都在宣传老师的古文思想,临终时还写了一篇《谕业》,把毕生功力都写进这篇文章里,告诉大家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经验。

生命不息,宣传不止。可以这么说,如果“韩门”没有这两位宣传部部长,也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成就,甚至古文运动也可能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影响力。拿着这两位学生策划的宣传文案,天不怕地不怕的韩愈也不好意思了:“我有这么好吗?你们把我都搞得不好意思了。”

曹丕在《典论》中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原因就在于文章的字句、修饰都是皮毛,凝练的思想和观点才是永恒的刚需。经过六朝隋唐的浮夸文风,返璞归真的写作风格由韩愈发起,再由李翱、皇甫湜举起大喇叭宣传,最终汇入唐宋变革的洪流,在宋朝结出了盛夏的果实。

公元821年,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杀。都知兵马使王庭凑代理节度使的职位,给朝廷写了封信,请求转正上岗。河朔三镇就像帝国版图上的牛皮癣,扒不下来,也治不好,朝廷早已放弃了治疗,只要不造反就行。既然王庭凑想转正,就只能把任命书给他。那谁去送这封任命书呢?想来想去,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兵部侍郎韩愈的身上。

第二年,韩愈离开繁华的长安,走向了烽火狼烟的河北。唐穆宗站在含元殿前,看着韩愈孤独萧索的背影有些心疼,赶紧追加一封圣旨:“到成德后别急着进城,先观察一下情况再说。你的级别挺高,抚恤费挺贵的。”

“我去……”骂了一句娘,韩愈一刻都没有停留,昂首挺胸地进城,庄重威严地宣示朝廷诏书,毫发未伤地回到长安。别人闯敌营是靠刀枪棍棒和军队,韩愈闯敌营靠的是一身正气。在他看来,出使成德是国家的公事,岂能因为贪生怕死而畏缩不前?

做官,就要恪尽职守;为师,就要以身作则。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下属和学生做到?

公元1092年,苏轼收到一封远方来信。原来是潮州知州王涤要重修韩愈庙,于是就请“资深韩粉”苏轼撰写碑文。苏轼撸起袖子就开写: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称韩愈为“百世师”,其实也可以用四个字说清楚:人民教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