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摘抄 > 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2页)

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2页)

“好。”

公元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收拾行李,背起书包,再次穿上了母亲缝补的衣服,顶着花白的头发,前往长安参加科举。

终于,在同龄人都要当爷爷的年纪,他考中了。韩愈在给孟郊写的墓志铭中说:“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即得,即去。”也就是说,他刚考中进士,没有留在长安走门路,也没有和同学们庆祝游玩,就带着喜报回家了。

孟郊忙着回家干什么?当然是向母亲报喜:“娘,儿子考中进士了,您这回可以放心了。”他还写了一首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人对这首诗有各种解读,比如逛平康坊啊,小人得志啊,穷人乍富啊,想做官啊……但我更愿意相信,这首诗中的快乐,有一半是写给母亲的。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和不放弃,就没有孟郊的春风得意,所以他才会“即得,即去”。

四年后,孟郊终于得到了溧阳尉的官职。这个官职和父亲做过的昆山尉一样,都是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这两个县也不远,只相隔一个太湖。

孟郊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不善交际的失意文人。他不喜欢这个官职,也做不好溧阳尉的工作,于是经常跑到附近的湖边写诗、发呆,导致工作都荒废了。可工作总要有人做,县令就找了一个人代理孟郊的工作,但是作为回报,他必须分出一半俸禄给实际做事的人。本来孟郊的月薪只有3000,这样一下成1500了。

别人做官可以发家致富,孟郊做官成了倒贴工资。这点工资连养家糊口都困难,但孟郊还是把母亲接到了溧阳,亲自奉养这个从未放弃自己的女人。在路边接到母亲的那一刻,孟郊哭了:“母亲,儿子终于可以回报您了。”

也就是在此时,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虽然孟郊的生活依然艰苦,没有发家致富,也没有出将入相,但对于母子而言却是大团圆。母亲不求儿子有多大出息,只要生活稳定,身体健康,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也就放心了。儿子呢?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自己挣来的粗茶淡饭,也绝不会少了母亲一口。

最重要的是,孟郊终于有了机会报答母亲。只有经历过世事艰难,才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才知道有机会报答母亲,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我有余力,你尚未老。说说容易,做起来多难。

父母健在,就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不论多大年纪,不论混得好不好,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长不大的孩子,需要照顾,需要操心。只要有父母的唠叨,心里就会觉得踏实。哪怕只有粗茶淡饭,能够亲自奉养父母,也是孩子报答养育之恩的机会。有多少老人家,没有等到这个机会,又有多少年轻人,始终得不到这个机会。

人生走到此时才会明白,什么叫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才能读懂什么是养育之恩。

孟郊的父亲早逝,他能够在五十二岁时重新做回孩子,并且有机会回报母亲,我觉得这才是《游子吟》中最珍贵的情感,也是孟郊最大的幸福。

“儿啊,吃饭啦。”这个熟悉的声音,从未离他远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