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老家寿丘、刘邦的老家丰邑都曾办过联欢晚会,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最耀眼的,是我出生的武功县。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十八岁那年,正好有一个创业风口,于是我走出家门去闯码头。凭借我的努力奋斗,终于打下一片自己的天地。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
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俾。
曾经的竞争对手,都臣服在我的大头皮鞋下,每天陪我谈笑风生。可想而知,我的事业有多成功。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
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虽然天气冷得要穿秋裤,但看到满仓的粮食,心里却是暖暖的——来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时间。
如果让刘邦看到,肯定会拎着酒瓶来砸场子:“李世民,你丫是抄袭。”
如果按照拍电影的套路,这是完美的大结局。
中年老炮儿外出打工,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荣登福布斯排行榜第一名,再过六年又把竞争对手全部消灭。第一名至第八名,全是刘邦的人。
这次衣锦还乡,给家乡带来了生生世世免税的福利,还不摆架子与民同乐,可谓前无古人矣。
辍学青年赶上创业风口,鼓动爸爸拿出一切资源投资创业。仅仅十年后,李世民就成了天下的CEO。
于正都编不出如此玛丽苏的剧情啊。
可当我们把目光放大一点儿,就会发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刘邦和李世民所谓的“衣锦还乡”,其实不过是休养生息。
那时候的刘邦,早已病入膏肓,还强忍着病痛平定了英布的叛乱。更不幸的是,他负了重伤。仅仅半年后,刘邦就在长安去世。
作为大汉的老板、丰沛故旧的利益代言人,他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活着要为大家活,死也得为大家死。面对层出不穷的叛乱,刘邦不顾自己即将退休的年龄,依然骑战马、驾长车,奔波在战场第一线。就算回到长安,也得为大汉的未来谋划。
他一步步剪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然后把刘氏子弟分封到关东为王,做王朝外部屏藩。在朝堂又扶持了吕后的外戚势力,让丰沛出身的开国功臣不至于一家独大,而太子刘盈也有所倚仗。
这样一来,汉朝就形成了诸侯王、外戚、功臣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切都安排好了,死前想安静躺一会儿总可以吧?还是不行。
吕后一直在旁边唠叨:“以后咋整啊?老头子,你可得说句话啊。”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沛县的几天是刘邦最轻松的时光,他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身上洋溢着的,全是青春的气息。
而李世民经历的事情,就更加残酷了。
他在战场的第一线整整拼杀了八年,打败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突厥等竞争对手。对他来说,“万里赴戎机”不是一句空话。
比战场更加冷酷的是朝堂。他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联合起来弄死他,就连父亲也不站在他这一边。为了保命,也为了保护奋斗的果实,李世民不得不在玄武门为兄弟送行,然后逼父亲传位给自己。
即便再铁石心肠的人,杀兄逼父之后又怎会没有伤心内疚?可世界就是如此残酷,它逼着你做不愿意做的事,还要你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往前走。
而更加残酷的事情,还在后面。
在世人眼中,刘邦和李世民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可在他们的心中,不过是想找个轻松的地方,安抚疲惫的灵魂。然后,爬起来继续战斗。奋斗者永远在路上。
所谓“衣锦还乡”,真的不必太当真。成功如刘邦、李世民,也不过是稍息片刻,然后继续踏上奋斗的征程,直至去世的那一刻;不成功如我辈,更不必在乎流言蜚语。混得比别人好,当常怀谦逊之心;混得比别人差,无非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而已。
1910年秋,毛主席在离开韶山之前,把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略作修改,留给了自己的父亲。我很喜欢这首诗,也送给奋斗路上的你: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