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窗外天光微亮,起草院的大门被人猛地推开。
一名披甲侍卫快步走入,单膝跪地:“启禀贾相,锦城急报!
徐寿门生以铜线、磁石、电池连结两地,成功传递‘平安’二字,试验成功!”
全场哗然。
贾若猛然站起,眼中精光暴涨:“何时之事?”
“昨夜子时,自锦城至成都府衙,三十里距离,消息瞬达!”
贾环深吸一口气,心中狂喜如潮。
他知道,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变革的钥匙。
信息若能飞驰,中央政令便可直达边陲,再不必受制于驿马迟缓、胥吏截留。
更重要的是??宪章一旦颁布,若有地方抗命,朝廷可立刻知晓,雷霆镇压!
“立刻召徐寿弟子入京!”
贾若果断下令,“赐驿马金牌,沿途不得延误。”
那侍卫领命而去。
会场重归安静,但气氛已然不同。
有人眼神闪烁,似惊似惧;有人低头疾书,似要抢在变局前留下印记。
贾环缓缓起身,走到舆图前。
他手指划过从神都到辽东、到云南、到海东的线路,低声道:“若全国铺设电报线,五年之内,乾朝可成一体。
政令如臂使指,税赋透明可查,军情瞬息可知……这才是真正的‘大一统’。”
薛宝钗走至他身旁,轻声道:“可你也知道,这动了多少人的饭碗?驿站、信铺、漕帮、甚至部分藩镇的情报网,全赖消息迟滞而生财。
你这一招,是要断他们的咽喉。”
“那就断。”
贾环转头看她,眸中无半分犹豫,“旧利不破,新法难立。
若连这点阻力都扛不住,还谈什么民权保障?”
正说话间,忽听外头一阵骚动。
紧接着,一名起草院杂役跌跌撞撞跑进来,脸色惨白:“不好了!
赵……赵翰林……他在家中自缢了!”
众人皆惊。
贾若闭目,良久方叹:“赵崇文一生尊儒守礼,视圣人为天。
如今见纲常将变,礼法崩解,竟以为自己成了千古罪人……唉,非是他顽固,而是时代太快,他跟不上了。”
贾环沉默片刻,低声道:“我去看看。”
他披上大氅,踏雪而出。
赵府位于城南陋巷,屋舍简朴,门扉半掩。
灵堂尚未设起,只有一具薄棺停在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