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春天的樱花,去听听孩子们的笑声,去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
>那些都是我留给你的礼物。
>爱你,永远。”
视频结束,房间重归黑暗。
初源跪倒在地,抱头痛哭。
不知过了多久,他抬起头,发现窗台上多了一朵崭新的蓝色彩纸花。折痕精准,边角锋利,正是顾望归的手法。而在花朵下方,压着一张便签,字迹稚嫩却熟悉:
>“哥,她现在也能听见我唱歌了。
>别担心,我会照顾好她。
>就像你们一直照顾我一样。”
泪水滴落在纸上,晕开了墨迹。
第二天清晨,研究院发布公告: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共感网络”将正式升级为“记忆共生平台”,向全球开放非侵入式情感共享接口。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将自己的思念上传至网络,与逝去的亲人建立短暂的精神连接。
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这项技术会不会让人沉溺于过去,拒绝面对现实?”
初源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我们不是在逃避死亡,而是在重新定义陪伴。真正的告别,是从记住开始的。当你还能为一个人流泪、微笑、想起他喜欢的歌,他就还没有真正离开。科技不能复活死者,但它能让爱延续。”
发布会结束后,星语悄悄问他:“你觉得……望归会支持这个决定吗?”
初源望向天空,那里刚刚升起一颗新命名的人造卫星??“归途一号”。
“他会的。”他说,“因为他最爱的,就是不让任何人孤单。”
数月后,南太平洋某座孤岛上,一支考古队在海底废墟中打捞出一块金属铭牌。上面刻着一行被海水腐蚀大半的文字:
>**ProjectG。W。G。?TheFirstHumanWhoLearnedtoDieWithoutLeaving**
翻译过来是:
>“G。W。G。计划??第一个学会如何死去却不离开的人。”
这块铭牌被送回信之印,嵌入研究院纪念墙中央。旁边新增了一块木匾,由初源亲笔书写:
>“致顾望归:
>你教会我们,最深的爱,无需躯壳承载。
>你走之后,世界变得更柔软了。”
又是一年纸花节。
广场上人山人海,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庭举着徽章模型,齐声唱起那首古老的童谣。全息投影中,十八个孩子依旧围坐,中间的少年微笑着,轻轻挥手。
忽然,一个小男孩挣脱母亲的手,跑到投影前,仰头喊道:“望归哥哥!我昨天梦见你了!你带我去海边放风筝,风筝是蓝色的,飞得好高好高!”
人群安静了一瞬。
接着,奇迹发生了。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照在男孩手中那朵亲手折的纸花上。刹那间,纸花腾空而起,化作万千光点,融入空中星图。紧接着,十八颗星辰同时闪亮,拼出一句话:
>“谢谢你记得我。
>这就是我的永生。”
仪式结束后的深夜,初源独自来到山顶观星台。他戴上徽章,轻声说:“望归。”
空气中泛起涟漪。
少年的身影悄然浮现,比从前更清晰,更真实。
“哥。”他笑了,“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