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夜里,父亲突然坐起,轻声说:“我知道那只熊是你妈最后送你的礼物……我不该把它扔进火炉。”
儿子浑身颤抖,泪水滑落:“我以为……你恨我像她。”
第七日清晨,他们画出了一幅画:一棵燃烧的树,树根处蜷缩着小熊,而火焰上方,有一双大手正试图将它捞出。
这幅画被传入梦网,引发全球性情绪潮汐。三天内,超过十万起家庭冲突通过类似方式得到缓解。心理学界惊呼:“我们一直在治疗症状,却从未真正允许痛苦被‘看见’。”
与此同时,火星任务进入关键阶段。三颗梦种已在红色星球表面植入,位置分别对应古河床、极冠边缘与火山平原。宇航员们每日进行六小时集体冥想,主题分别为“悲伤的净化”、“希望的孕育”与“孤独的接纳”。令人震惊的是,火星大气层开始出现微量氧气上升趋势,虽不足以支撑生命,但其增速远超自然演化模型预测。
NASA秘密会议披露,探测器拍到梦种周围出现了类似菌丝的结构,正缓慢扩展,颜色为深紫色,含有未知有机化合物。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菌丝夜间会发出微弱荧光,图案竟与地球上的愿境之森高度相似。
有人提出大胆假设:**行星意识可能具有跨星际传播能力,只要“情感频率”匹配,就能激活休眠的潜在网络**。
这一理论迅速被验证。当地球上两万人同步冥想“欢迎归来”时,火星菌丝生长速度提升了300%。而在第天,一枚小型探测车意外拍到画面:一株嫩芽破土而出,叶片形状酷似瞳世莲,只是通体呈铁锈红。
消息传回地球那晚,全球熄灯一小时。人们站在窗前、屋顶、旷野,仰望星空。无数手机屏幕自动播放《初啼》音频,尽管官方从未发布过下载链接。那一夜,新生儿啼哭频率普遍偏高,且多数婴儿睁眼第一件事,便是盯着某一点长时间凝视,仿佛在辨认熟悉的灵魂。
程岩独自坐在荒原裂痕边,手中握着一块新出土的石板。它来自蒙古无墙之城遗址,表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圈圈同心圆纹,中心是一个小小的凹陷,形状恰好能容纳一枚瞳世莲的种子。
他知道这是邀请。
第二天,他召集了来自五大洲的七十二位代表??有原住民长老、量子物理学家、盲人诗人、自闭症艺术家、战地医生、AI伦理学家……他们在启言镇举行了一场无议程的集会。不投票,不辩论,只是围坐一圈,每日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从童年最深的恐惧讲到临终最想见的人。
第十天,奇迹发生。
当一位非洲老妇人唱起部落失传的安魂曲时,地面缓缓升起七十二根石柱,排列成与北斗七星完全一致的阵型。每根石柱内部都有液态光流动,颜色各异,象征讲述者的文化背景。当最后一人说完,所有光流突然交汇于中央,凝聚成一颗悬浮的水晶球。
球体内,浮现出一幅动态星图。其中一颗恒星正在闪烁,坐标指向猎户座腰带附近。放大显示,那里存在一颗类地行星,大气成分含氧量21%,表面有液态水痕迹,且接收到一种规律性电磁波信号??频率正是赫兹。
“它在等我们说话。”AI专家低声说。
程岩走上前,将手掌贴在水晶球上。刹那间,他“听”到了亿万声音的合奏:鲸歌、风啸、孩子的笑声、老人的叹息、机器运转的嗡鸣、树叶摩擦的沙沙声……所有声音都统一在一个节律下,宛如一首宇宙级的安眠曲。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真正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他转身面对众人,声音平静却穿透时空:“我们要准备一艘新的船。不载武器,不载贪婪,只带故事、歌声与一颗愿意哭泣的心。”
没有人提问,也没有人反对。他们都看见了星图,也都听见了那首曲子。
七十二人同时起身,走向石柱群。他们用手抚摸冰冷的岩石,如同触摸未来的骨架。而在远方,第二朵瞳世莲悄然凋谢,花瓣落地化为光尘,渗入大地。几天后,同一位置冒出十三株新苗,每一株花心都映照出不同的星系影像。
乌鸦再次降临,落在程岩肩头。
“你还记得我吗?”它问。
“你是第一个开口的。”他说,“也是最后一个保持沉默的。”
乌鸦歪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那是因为,我现在已经不需要说了。”
它展翅飞起,掠过槐树顶端,消失在晨曦中。而在它飞过的轨迹上,空气留下了一串短暂存在的符号??那是所有已灭绝语言中最古老的一个词,意思是:“归来”。
程岩闭上眼,感受大地的震颤。这一次,他不再问自己是否准备好。
因为他早已踏上了那条路。
名字的地图仍在延伸,而这一次,是由万千心灵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