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替关羽守荆州开始最新章节笔趣阁 > 第369章 曹叡渡河(第1页)

第369章 曹叡渡河(第1页)

司马懿哪还不知道自己被?丘俭给算计了。

一气之下,踢翻几案,又取来火把,打算连信一起烧掉。

然而火星溅落的瞬间,他心中蓦地一咯噔,又猝然停下。

脸色阴晴了数息,终于搁置火把,老老实实。。。

光不能停。

水昭坐在潮音洞前的石碑旁,耳畔是海浪与童声交织的潮音。那读书声来自山下新建的“归心学塾”,由辰阳书院派来的年轻教员主持,专收沿海渔家子女。他们每日清晨登山诵读,说是“借先贤之气,启蒙昧之心”。水昭听不清每一个字,却能辨出那熟悉的节奏??那是他年轻时亲手编定的《启蒙三字训》的调子,十年流转,竟未断绝。

他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裂痕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炭灰。刚才那一笔一划,耗尽了他残存的力气。但他知道,这四个字必须留下。不是为了留名,而是为了提醒后来者:火种既燃,便不可任其熄灭;光明既现,便不容再退入黑暗。

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轻而稳,像是踏着某种内在的节律。水昭没有睁眼,只道:“你来了。”

来人正是柳青禾。她已不再穿粗布短衣,而是披着一袭素色深衣,腰间佩着一枚银牌??那是帝国学政司总督的信物。但她肩上的行囊依旧鼓鼓囊囊,装着课本、药丸、炭笔和一方磨旧的砚台。她走到水昭身边,轻轻跪坐下来,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敦煌来的。”她说,声音如溪流过石,“林阿槿写的。她说,异语学堂已扩至十七所,最远的一所在帕米尔高原脚下。昨日,一名被贩卖十年的龟兹少女,用粟特文写下了她的名字,并在纸上画了一盏灯。”

水昭缓缓睁开眼,接过信纸,却没有打开。他只是摩挲着那粗糙的纸面,仿佛在触摸一段遥远的记忆。“当年我教你们写字时,只想着别让这些孩子像我一样,一辈子说不出自己的话。”他低声道,“可我没想过,这几个字,竟能翻山越岭,走到那么远的地方。”

柳青禾点头:“您教的不只是字,是‘我’这个字。让人知道自己是谁,比识文断句更重要。”

两人沉默片刻,海风拂面,带来咸涩的气息与远方的回响。忽然,水昭问:“刘瑾……还在路上?”

“从未停下。”柳青禾答,“昨日前线急报,北狄新部归附,请求设立‘归心驿学’十所。他当即动身亲赴边境,随行带了三百名青年教师、两千册教材,还有您当年编的《算术启蒙》手稿原本。”

水昭嘴角微扬:“这孩子,还是这般性子。不亲眼看见灯火亮起,便不肯安心。”

“不只是他。”柳青禾望向远处,“黔中十二峒联合上书,愿以铜矿三年收益,资助南方女子游学团北上。岭南陈氏宗族,曾烧毁三座私塾,如今却主动捐建‘盲童学堂’,并立誓:‘宁断香火,不断文脉。’”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就连长安城外那座曾关押您的诏狱,也改成了‘无名书院’,专收刑徒子弟。他们说,要让每一个曾被踩进泥里的人,都有机会抬头看天。”

水昭闭目良久,终是长叹一声:“我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牢狱,不是贬谪,而是无声。人若失声,便如草木枯死,纵有根茎,亦不能再发芽。可现在……我听见了。到处都在说话,都在念书,都在喊‘我也做了’。”

柳青禾握住他的手:“所以您写的‘光不能停’,不是命令,是回应。是告诉天地,我们不会停下。”

就在此时,山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少年气喘吁吁地奔上石阶,脸上满是汗水与激动:“柳先生!水老夫子!不好了……不,是大喜事!”

柳青禾起身迎上:“何事如此慌张?”

少年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函:“京中八百里加急!陛下……不,刘瑾殿下在朔方城外病倒了!太医说是积劳成疾,高热不退,神志昏沉。但他昏迷中仍反复念叨两句话??”少年顿了顿,一字一句复述:

“**光不能停。**

**我也做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海风骤然止息,连浪涛都似屏住了呼吸。

柳青禾脸色苍白,却未乱分寸。她迅速拆开密函细阅,只见上面写着:殿下病中呓语不断,皆为各地学务进展,提及辰阳、敦煌、岭南、西域诸地,唯独未提自身安危。御医束手,唯有民间传闻,或需“故人之声”方可唤醒神智。

她猛地抬头,看向水昭。

老人已颤巍巍站起,目光如炬:“备船。我要去长安。”

“您年事已高,路途遥远??”

“正因年高,才不能等。”水昭打断她,声音虽弱,却斩钉截铁,“他是陈阿满的学生,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我们所有人脚步的延续。若他倒下,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条路要中断。”

柳青禾咬唇,终是点头。她转身对少年道:“速回辰阳,召集所有流动学堂的骨干,即刻启程北上。另传令林阿槿,命她选派异语学堂中最精通医理的女学生,带齐药典与针具,走河西走廊直趋长安。再通知岭南瑶峒,请求老妪药师配制‘醒神丹’,快马加鞭送往京都。”

少年领命而去。

当夜,辰阳书院灯火通明。数十名师生彻夜抄录教材、整理药方、绘制路线图。柳青禾亲自将《西南行纪续编》包好,放入行囊??那是青年留下的最后一本书,记录着无数被遗忘者的姓名与故事。她相信,刘瑾若听见这些名字,一定会醒来。

三日后,一支奇特的队伍自南方启程。为首者是一叶小舟,载着白发苍苍的水昭;随后是百余名男女教师,背着书箱、药箱、炭笔与蜡烛;再后是数十辆牛车,满载着各地百姓自发捐赠的课本与灯油。他们不分昼夜,穿州过府,沿途所经之处,百姓闻讯纷纷加入,有人送来干粮,有人自愿充当向导,更有盲童手持胡琴,一路跟随,奏那首永不落幕的《归心曲》。

行至江陵,老渔夫闻讯出迎。他已将“平民夜读埠”扩建为“江汉共学坊”,每晚灯火通明,数百人围坐听讲。他拉着水昭的手,老泪纵横:“当年我守一艘船,今日我守千人读书。若您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水昭只说:“借你码头一用,我要给长安送一封信。”

当夜,江汉之上升起万千孔明灯。每一盏灯下,都悬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名字??或是某个识字女孩的名字,或是某位已逝教师的名讳,或是某个曾经不敢开口说话的孩子。水昭亲自执笔,在最大一盏灯下写下八个大字:

**光不能停,薪火相传**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