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上面的人是觉得我们也做得到吧,毕竟我们目標的要塞没有多少舰队驻扎。”
如果凑近他们这支无人舰队仔细观察,其实就能发现这支舰队中的战航早已不復出发时的光鲜亮丽。
不但大部分战舰的外装甲上都有著这样那样的撞击痕跡甚至是裂痕,少部分战舰还出现了严重的损伤,全靠维修机器人的缝缝补补才能继续航行。
这也是这支舰队现在放慢了脚步,在这个不知名星系以亚光速巡航状態前进的原因。
他们走的航道並不是以往那些適合舰队通行的已知大型跃迁航道,而是一条根本就没有被登记在任何星图上的未知航道。
他们通过这些年来探测器和小规模无人战舰的长期探索,在林道迴廊中起码掌握了三条这样的未开拓航道。
正常来说这样的航道是绝对不允许舰队跃迁通过的,因为大量现实空间的干扰会让浅层弧光空间跃迁变得极为不稳定,如果发生了空间干涉,那么战舰就会以极高的速度撞击阻碍的陨石和小行星。
放在哪个国家,都不敢干出让舰队集体跃迁通过未开拓航道的行为,那样和让舰队自杀也没有区別。
曾经沃尔夫上將通过的那个航道,实际上是走私通道,被海盗和走私贩子清理过不少,再加上距离较短,这才没让他的舰队损失惨重。
但自由联邦的无人战舰完全可以忽视这些风险,强行完成跃迁,代价不过是一些战舰的损失和损伤。
无人战舰作为自动作战的战爭兵器,其可以忽视人类在战舰上生存的需求,无论是內部的重力场系统,反惯性系统,维生系统和人员活动所需的舱室、通道,都可以统统摒弃。
转化为更合理,更高效的內部模块系统配置,以及换取更高的结构强度。
虽说为了控制成本,这样的提升並不会让无人战舰的性能凌驾於常规战舰之上,但结构性的优越,足以让无人战舰顶著毁伤风险,强行跃迁通过这种未开拓航道。
巴德特二人又隨便在舰桥里聊了聊,他们丝毫不知道,自己所处这支无人舰队的航线和进度,其实都已经被莱茵帝国一方掌握。
这些年自由联邦在林道迴廊的小动作层出不穷,莱茵帝国也早就部署了更多偽装成陨石的小型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无法起到传感器阵列那样强大的探知能力,无法掌握来袭舰队的具体信息但大舰队规模的跃迁反应足以波及大半个星系的范围,就算是无人舰队运气够好,能够躲过其中几个的覆盖面积,但迟早也会被密度逐渐提升的小型传感器侦测到。
因此沃尔夫上將早在他们完成第二次短途跃迁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支无人舰队。
第十三舰队分出了一半兵力,以更换驻扎要塞的名义朝著林道迴廊的其中一个要塞发起跃迁,但其实是在中途结束跃迁后,直接奔赴前线,准备直接抓住这支偷偷摸摸的无人舰队。
诺亚本就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不断分析莱茵帝国各个星域星系的航道模型,她仅用了几分钟便推算出了自由联邦无人舰队打算走的航道路线。
沃尔夫上將根据诺亚提供的数据,在无人舰队的跃迁航道上找到了一个適合埋伏的星系,提前布下天罗地网,只待这支舰队一头钻进去。
他已经和林奇那边派来的技术支持人员提前进行了作战目標的交流,第十三舰队的战舰只需要负责切断无人舰队的对外通讯即可。
在电子战顺利的情况下甚至全程都不需要出手参与战斗,就能够將这支无人舰队拿下。
这种躺贏的仗沃尔夫上將是真没打过,所以即便技术人员自信满满,他也提前做好了电子战失败后,针对自由联邦无人舰队的围剿计划,力图无论如何都要將其歼灭於此。
哈坦加星系,这是个在林道迴廊里默默无闻的星系,实际上因为自由联邦和莱茵帝国一直以来的对立关係,这一段数十光年的星域,其中哪怕是有不错资源星的星系也没有得到妥善开发。
大部分星系都处於只有军事设施的荒废状態,哈坦加星系也一样。
这个星系有著一颗引力异常的暮年恆星,以及三颗较大的星系行星,或许正是因为恆星的引力异常,这个星系的陨石带和小行星数量都很少,称得上是个乾净的星系。
而自由联邦无人舰队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敢於无视星系的引力异常,在规划跃迁航道的时候,选择大胆穿越这个星系。
正在战术沙盘上和鲍迪少校玩牌的巴德特少校,余光突然发现了舰桥显示屏上的数据异常,那標红的数据是如此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