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很端正啊。
鲁晓威这时候说道:“我琢磨一下背景啊,60年代末,无產阶级的工人是最纯粹的,王沪生家庭成分差劲,他是因为喜欢刘慧芳而追求,还是迫切地想要改变处境而追求?”
梁左琢磨琢磨,道:“我觉得都有吧,按照高老师和郑老师的设定,王沪生应该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她喜欢刘慧芳是真的,想要通过迎娶刘慧芳改变个人命运,改变领导对他家庭出身不好的看法也是真的。
后来他拋弃刘慧芳去找初恋,更说明王沪生只忠诚於自己的感觉,乐於享受,吝於付出。”
鲁晓威点头道:“你这个说法就能解释得通王沪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徵了。我还有一个问题,结局呢?是不是让刘慧芳一直悲苦下去?”
高远立马说道:“我觉得不能为了悲苦而悲苦,那就刻意了。想要立主一个人物,性格首先要饱满,这个过程一定是隨著故事发展,观眾们慢慢去明白的。
哦,原来她是这么个人。
但结局不同,故事的结局,是我们这些创作者们创造这个故事的態度。
我打个比方,比如说故事中出现了一个犯罪分子,我们用很长的篇幅去展现他如何丧心病狂、坏事做绝、杀人越货,后来却被警察绳之以法、缉拿归案。
这就亮明了我们的態度,邪不胜正、违法必究。
反之,如果这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混得风生水起,那也表明了我们的態度。
但观眾们一看,艹!就是这么个社会风气!
当然,如果是后一种,这剧就塌了。”
几位陷入了沉思,都觉得高老师说得没错儿,向观眾们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整部剧集的核心思想。
鲁晓威问他道:“那你的意思是……”
高远琢磨这部剧的时候就想好了结局。
上辈子提起《渴望》来,总有人说三观不正,那是你没看完。
故事结尾,王沪生幡然醒悟,向刘慧芳提出復婚,刘慧芳没有答应,这就是她思想的一个巨大进步,她坚强了。
宋大成也没跟月娟离婚,说我们重新来过,这也是一种態度的展现。
但这远远不够!
高远还想要升华,她不想让刘慧芳继续窝囊下去了,甘於奉献的伟大精神虽是优点,能展现刘慧芳的人性光辉,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太扯淡了。
“嗯,我想高屋建瓴一下。”
高远笑著说道:“还是那句话,悲剧虽说感染人心,但咱们不能为了悲而悲。
我们拍一部戏,让女主角受罪、忍耐,再受罪,还得善良、无私、宽厚、包容,这不扯犊子呢么,观眾一看就是个假故事。
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啊。”
“有。”
“谁啊?”
“雷锋叔叔。”
“他会写日记啊,不然你能知道他的光辉事跡?”
夏楠不出声了,好吧,你说得对。
鲁晓威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刘慧芳这个人物得拔高一些,得有一些思想上的进步,具体体现在她和王沪生离婚后,得有跟之前截然不同的状態。
无论是面对爱情、工作,还是生活,她得坚强起来。
嗯,我们从60年代拍到80年代,这时候也改革开放了,让她做点小买卖之类的也能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