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样的办法,董观自己不费一钱一粮,在玄青海沿岸,就养活了超过三千之数的玄幽铁骑。
且这些铁骑如珍珠般绕玄青海屯驻,无论是沿着湖岸快马接力,还是借着每处屯驻点都有的小码头驾船横渡玄青海,都能快速实现玄幽二州之间的信息传递。
让玄青海这个横亘在玄幽二州之间的巨湖,不仅没成为隔绝两州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一个沟通两州的信息枢纽,兼养兵之地。
唯一的弊端,就是玄青海周边可供人类生息之地过于分散,面积都不是太大,这也使得依靠这些异族部落、以及沙民聚落供养的屯驻点过于分散。
不过,以董观对玄幽二州的掌控力,以及玄幽马的速度,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除此之外,耿煊还另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
看似随意分布的异族部落和沙民聚落,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范围更大,更丰饶的生息之地,屯驻点供养的玄幽铁骑数量超过三十的,人均生存状况稍好一些的,无一例外,全都是沙民聚落。
相反,范围更小,更贫瘠,屯驻点供养的玄幽铁骑数量不超过二十,人均生存更艰苦的。
无一例外,全都是异族部落。
而屯驻点玄幽铁骑数量在二三十之间的,则只需要看沙稞种植面积与牧场面积,基本就能断定这究竟是个异族部落还是沙民聚落。
种植区更大的,便是沙民聚落。
牧场区更多的,则是异族部落。
这显然是有意的安排。
从这些隐约显露的端倪中,似乎可以看出,普通沙民的生存状况,会比普通异族人的生存状况更好些。
可事实却恰好相反。
明明人均更富裕的沙民聚落,普通沙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更糟糕。
原因也很简单,同为“五帝苗裔”,被董观视为更亲近的“自己人”,也更愿意予以重用和更多机会的沙民聚落,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而那些异族部落,人均所得或许更少,虽然也有贫富之别,但贫富分化远没有沙民聚落那般严重。
面对这个稍微有些反直觉的事实,只是稍微想了想,耿煊就明白了其中原因。
董观视这些沙民为“自己人”,甚至愿意向他们提供“登天之梯”以作激励。
而他也需要这些沙民聚落为他提供稳定的资源供养军队,这是董观统治玄幽二州的基本盘,“铁票仓”。
正因为这个原因,聚落中的首领,以及其他提前占据更高生态位的权势者们相信,需要一个稳定基本盘的董观会是他们的靠山。
所以,他们只要能满足董观的需求,并保证聚落的整体稳定,坚定的拥护董观的统治,那无论他们对下压榨得多狠,他们都不需要有任何担心。
忍无可忍的沙民想要造反?
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这能耐,便是敢这么做,董观也会狠狠收拾他们。
事实也确实如此。
董观对玄幽二州的治理模式,遵循的就是这套逻辑。
某种角度来说,这些聚落的权势者们,都是受他认可和庇护的“合伙人”。
而那些异族部落则不同,所有异族人都知道,董观不仅不是他们的靠山,反而还对他们充满了恶意。
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族人。
这个族人,狭义的理解,就是同一部落之人,广义的理解,便是所有信奉苍狼天的子民。
这样的情况下,那些部落首领即便想要向下狠狠的压榨,以满足自己对物欲的需求,也根本不敢。
不然,愤怒的族人是真能造反,且绝不会有任何人替他们出头发声。
……一路北上,沿途所见,结合扎络绘声绘色的讲述的那些故事,一个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清晰的“玄幽局势图”呈现在耿煊心中。
……
走走停停。
三个多小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