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
切齿痛恨。
很显然,他们将他当成了叛徒,
面对这些“污蔑”,陈展很想张口辩解。
不是,不是我!
我也是受害者!
可面对这些死人,以及将死之人,这一切的辩解,都在出口的前一刻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最终,他移开了目光,看向远处。
这里,已经是“赭红眼”盆地的最西侧。
东西长度超过两百里的赭红色山体开始收束,就如两只原本张开的大手,交叉紧扣在了一起。
就在前方,南北两处山体紧扣处,身下这处盆地的最西侧,一个黑咕隆咚的隧洞一直通向山体深处,看不到尽头。
对本就力量不俗的修炼者来说,《地行篇》最大的价值,并非让挖土变得更加省力和高效,而是奇特的空间感知能力。
前者可以靠更多的人手,以及对每一个体更极限的压榨来实现。
可若缺乏后者,单靠人多,是做不成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一条隧洞的工作面是非常小的。
即便因为需求不同,现在开凿的这条隧洞比元州地下那些隧洞大了许多。
可其能够同时容纳的“挖掘者”数量,也是有限的。
即便让多支队伍轮替作业,保证工作面始终持续向前推进,单一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也是有其极限的。
这种情况下,要想发挥出“人数”的优势,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一条隧洞分节、分段,同时展开数个,乃至数十个工作面。
彼此相向挖掘,最终对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隧洞。
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要确保这些隧洞最终要完美的对接在一起,在缺乏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地行篇》中所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两条对向挖掘的隧洞大概率不会完美对接,而是会完美错过。
同样,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这条隧洞是否能够始终向西,一直通向皓州,而不是在赤乌山中“晕头转向”,最后甚至不知道到底走向何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件事。
——让一个人闭着眼睛朝一个方向直线行走,不出几里地,都会歪歪扭扭,甚至在原地兜圈。可想而知,常人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方向感是多么不可靠的一件事。
第二个问题是分段作业本身带来的。
因为从每个断点插入工作面本身,也需要挖掘隧洞。
若是主体隧洞在山体深处,那这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增大。
反之,若主体隧洞走向能够充分利用既有的山川地势,在经过这段区域时恰好路线外移,或者干脆就是一段峡谷。
那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很小,甚至没有,还能增加出土弃土的效率。
要想减少整体挖掘的工作量,又要尽可能增加更多可同时作业的挖掘面,使这两者兼顾,就使得一条长隧洞必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蜿蜒曲折的线路。
这就涉及到整体线路设计,而不是埋着头一根筋朝某个方向挖就了事,在没有《地行篇》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的情况下。
要想做成这一切,更是无法想象之事。
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内核支撑,陈展的念头很容易就游移不定。
当他看见这个新挖掘的隧洞,很多乱七八糟的念头便在心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