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咱大明早已不止是六部了。”
“朕要锐意革新,将来说不得还要新设更多的部门。”
“这么多的部门,事务繁重,朕一人难以处理。”
“朕决定,自即日起,设政务处,协助朕处理国家事务。”
“凡国家政务,除军国大事外,皆由政务处处置。”
“若有军国大事,需地方官员或各部委协调的,亦由政务处牵头。”
“朕若有旨意,政务处依旨意而行。”
“朕若无旨,政务处自行决断。”
“你们几个,德才兼备,都是朕所器重之人。”
“詹徽、王佐,你二人更是朝中的老人。”
“首批进入政务处的人,便是你们六个了。”
“政务大臣,总领百官,授一品衔,自即日起上任。”
这是朱允熥首先要进行的第一项改革。
权力从来不会出现空白。
丞相制度持续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废了丞相,仍然有内阁。
废了内阁,还有军机处。
说白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如此之大,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计其数。
仅凭皇帝一人,累死也处理不完。
必须要授权让别人协助。
他之前让通政司将收来的奏章编制成简略的报文,固然是一个办法。
但那也只是节约他看奏章的时间。
事情还是要人去办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人去监督,去持续跟进。
如果无人监督处理,便极有可能出现他做了批示处理,下面的人根本不办的情况。
何况大明的工业化正在快步推进中。
各项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
相比封建农业国家采取无为而治,能不管便尽量不管的治国之策,工业国家却是万万也行不通。
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只会越来越深入,也会越来越复杂。
需要处理的事务,将增加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
设置政务处,就很有必要了。
不过,为了防止政务处的权力过大,朱允熥也早就做了限制。
首先,就是一旦有他的圣旨,政务处便只能跪受听旨,不能自行处理。
从这一点上说,政务处更像是清朝的军机处,而不是大明的内阁。
只有在他没有下达圣旨的时候,政务处才能自行处置。
其次,相较之军机处能处理这军国大事,政务处的这项权力,也被朱允熥给限制了。
只有协调军国大事的权力。
简而言之,就是国家进行对外战争的时候,有些事情,会需要地方官府配合,协调,这时候,政务处才能介入,重要工作也就是帮助军队处理一些地方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