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手中的钱变多,让刚性消费的粮食保持低价,所有人就都会觉得,生活越来越好了!
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但人们的感受却是这样的。
这就是控制粮价最大的作用!
朱允熥很清楚这一点。
大明可以通货膨胀。
随着银行的建立和金融业的发展,大明也必然会通货膨胀,这是经济规律。
即使他身为皇太孙,也无法强行对抗这一规律。
但朱允熥可以利用粮食消费刚性稳定这一特性,通过收储再卖粮,让粮价始终保持稳定。
让粮价不随通货膨胀而上涨。
只要粮价稳定,在老百姓的感受中,无论怎么通货膨胀,他们还是会会觉得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因为百姓们还是习惯用一天赚的钱能买多少大米来衡量收入高低。
当然,前提是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大明百姓消费,还要有一点剩余,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要不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如今的大明,仍然不能通过从海外殖民地运粮来保证粮食供应,水利工程的建设,便十分重要了。
只有保证粮食的生产不受或少受水灾旱灾的影响,保证粮食的供应绝对充足,始终保持低粮价的目标才能实现。
如若不然,但凡存在百分之一的缺口,粮价都会立即失控。
粮食生产永远都要大于粮食消费,这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即使是后世的科技文明社会,依然如此。
更别说眼下的大明了。
经此一役,劣绅奸商元气大伤,但他们的基本盘还在,只是暂时不得不蛰伏。
而这时候,对官府胥吏的调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它的影响更大也更深远。
长期以来,豪绅把持地方权力,已经形成惯例传统。
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
事实上,即使是县府本身,也有着一套独特的自治系统。
那便是胥吏统治。
流水的县官,铁打的胥吏。
从外地调来,走马上任的官员,很难了解一个县的基层实际情况,只能依靠在衙门工作多年的胥吏来掌控县治。
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县官在发号施令,实际上,是胥吏早已将结果呈交上去,该怎么做,怎么处理,县官大多数时候,都是按照胥吏的处理意见,照本念经。
比如说,出了人命案,抓了嫌疑犯,是捕快先将人犯带到捕房进行审讯,等审明白了,供状都写好了,再上呈县太爷。
后面县官升堂审案,只是走一个形式上的流程而已。
其他各项事情也是一样的。
胥吏在实际上把控着县衙的权力。
然而,随着军队改制和裁军的持续进行,一批一批的退役士兵和基层军官转业为衙役,这一权力格局迅速被打破。
与后世衙役阶级分明,终生不能升迁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