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入通政司。
无一例外,皆是请求朝廷严惩逃税抗税的皇亲国戚。
竟然没有一封帮他们求情的奏章。
第一天只有七名官员上奏。
将他们的名字登在大明日报上之后,立即引来了金陵百姓的追捧和数不清的赞誉。
第二天,便有五十几名官员上奏。
第三天更是激增到三百多。
第四天,上奏请求朝廷严惩逃税抗税的官员,已经超过了一千之数。
不仅仅是金陵城的官员,就连附近州县的官员,也纷纷闻风而动,递上了奏章。
上至六部尚书,下至城门守吏,都在上书。
群情激愤。
对于逃税抗税的皇亲国戚,几乎是人人喊打,个个请求朝廷严惩。
更有甚者,一些清流言官已经不满足单纯的上奏章了。
毕竟,皇帝陛下和监国的太孙,对于他们的奏章,始终未做批示。
于是,清流们邀约一起,聚集到皇宫前,请求降旨严惩逃税抗税的皇亲国戚。
更有清流在宫门前长跪不起,放言朝廷不下旨,他就不起来了,誓死以抗。
虽然陛下明明不在宫中。
众官员都心知肚明,他们这是在装模作样,沽名钓誉。
可这时候,谁进谏得最激烈,谁就是金陵城百姓眼中不畏权势,直言敢谏的大清官!
这等机会,清流们又如何能错过?
在以往,类似成名的机会,是要拿人头来换的!
触怒上位者,真会被砍头杀家。
可这一次不一样。
成立税务司,本就是太孙殿下的决定。
陛下也是同意的。
朱高煦抓了皇亲国戚,任由公主如何哭闹,陛下和太孙殿下都不出来说话,也不放人,其心意已经很明显。
这时候,拼“死”进谏,根本就不会触怒陛下和太孙。
无非就是得罪那些关押在狱中的皇亲国戚罢了。
相比被立即砍头抄家,风险之低,不值一提!
但如今整个金陵城乃至全天下的百姓,都在密切关注此事。
一举一动,天下皆知。
风险低,收益高。
清流们顿时像嗅到了腥味的猫,一齐扑了出来。
现在比拼的,就不是谁敢上奏参那些皇亲国戚。
而是比谁攻击得最激烈!
“如此严重的偷税逃税,国朝自成立以来,闻所未闻,若不严惩,国法何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