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的脚步停了下来。
老朱有些诧异的转头望向他。
“皇爷爷!指使聂涣儿的……”
朱允熥说到这里,突然心里‘咯噔’了一下,后面的话,便吞了回去。
他怀疑指使聂涣儿的人,并不是秦王!
其中的破绽有两点。
第一是秦王写给聂涣儿的书信,未免得到得太容易了一些。
作为一名出色的间谍,聂涣儿为什么要保存着秦王写给他的信呢?
何况这些书信的内容平平无奇,毫无保留的价值,只会给聂涣儿和秦王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无论如何,宫中的太监与外面的人私相通信,都是大忌。
即使两人没有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甚至没有打探半分宫中的消息,仅仅是私下与藩王通信往来这一点,一旦被发现,聂涣儿就是板上钉钉的死罪!
太监理通外臣,尤其是藩王,这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被允许。
老朱就更不用说。
就是哪个宫女太监偷偷摸摸与家里人传一个讯息,发现了也会活活打死。
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聂涣儿也没有理由一直保存着这些书信。
但他偏偏就保存下来了。
这实在不合常理。
除非聂涣儿心中很恨秦王,想借这些书信来陷害秦王。
然而,聂涣儿刚才交待的时候,没有半分提及。
更没有表现出对秦王的任何恨意。
相反,他说到秦王的时候,就仿若说到一个与他无关的陌生人一样。
其二是聂涣儿交待问题交待得太流利了。
流利得不像是一名阶下囚。
正常而言,犯人在被审讯的时候,心态很复杂,愤怒不安紧张害怕焦躁……情绪起伏不平。
因而,犯人交待问题,往往含糊不清,逻辑错乱。
需要审讯人员反反复复的盘问,才能慢慢理清。
这不是说犯人有意说谎,而是正常人类在面临大变时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不要说被抓起来审讯。
就是让一个从来没有上过讲台的人,骤然上讲台讲几句话,都会心跳加速,说话结结巴巴起来。
受酷刑后再审讯,心理和生理的承受强度,何止是上讲台讲话的百倍!
可聂涣儿说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就好像这些话,他已经在心中背诵了一千遍一万遍。
此际不过是照着念经罢了。
故而逻辑清楚,条理分明,说得流利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