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扶苏到达之时,泥巴房的门口,拳头大的土豆、手掌心大小的鸡蛋、几根菜叶……密密麻麻地摆了一地。
扶苏蹲下来看个仔细,又哭笑不得地占了起来:“罢了,都好好收起来吧,留给大家伙儿今天加餐。”
“哦——”
人群中传来七零八落的欢呼。
也许是初次开工的buff,也许是有了加餐的动力,第一天,厂房的效率高得离谱。几十个精兵挤挤挨挨地在厂房里,捣泥、捣煤、搅和、装填……制造蜂窝煤的工序被拆分成数个步骤,如流水线般一气呵成。
到了最后一道,冲针的模具压在瓷实细密的圆柱体煤炭上,打出数个形状均匀的孔洞,被压出的粉末一点儿不浪费,一个人扫入前面的工序当中充作原料。另一个人,则负责把成品蜂窝炭摆好、垒齐。
整一个上午过去,三间厂房共产出蜂窝煤……一百零三枚。消耗的煤炭量,不足村民们筐筐背来的百分之一。
那还等什么?
扶苏振臂一挥:“快多加盖几间厂房啊!”
无论北面南面,都下起了鹅毛大雪,无数人都在等着取暖呢!-
大宋,皇宫。
官家近来最爱待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室外的高处,一个则是坤宁宫。
许多人暗中观察官家动向之人疑惑不已:怎么回事啊?官家和娘娘的看不对眼已有快二十年。即使生下嫡子兼太子两人,也从无修复关系的志向。太子也对父母之间的冷淡不置一词。
怎么人到中年,官家又对娘娘热乎起来了。
曹皇后本人对此的评价是:“官家,你就别特地来看我了。肃儿倘若给我寄信,也必然经历你之手啊!”
她甚至双手一摊,表示自己一无所有。
仁宗讪讪一笑:“朕这不是关心则乱么?”
他上一回和儿子分别日久,还是肃儿铁了心思去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但那次是国子监,这次可是境外的云州!两次的性质能一样嘛?
奈何云州路远,信件只能随着军报一起寄回来。但官家拆了好几封狄青的捷报,都没看到自己儿子报平安的信件,难免有些着急。
他日盼夜盼,终于收到了儿子的来信。迫不及待将之打开,看到儿子熟悉的笔记,连日的忧心才终于如落地的大石般卸了下来。
仁宗长舒一口气,专心看起了内容——
官家,阿爹,我这次去云州有大收获!竟然发现了一整个露天的石炭矿。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种精制石炭的法门,可以让它三倍放热于木炭!您信不信?整个大宋的生火取暖都可以靠它啦!
仁宗倏然一惊:三倍?什么概念?一支军队只用带三分之一的燃料,行军速度会比原来快多少?一口锅用三倍的燃料,又能烹熟多少人吃的饭?
仁宗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倘若肃儿所言为真,此物于军于民都是一大利器!
他拍了拍起伏的胸口,聊作平复,又继续往下看了下去:可惜啊可惜,为了激励当地村民收集煤炭,我发了好多土豆差点破产,只能寄回来一部分蜂窝煤往大宋卖,贴补一下军费了,官家您一定要帮我啊!
我寄回的这一批蜂窝煤,可是崭新的“云州制造”,也是大宋收复十六州的首批战利品、纪念品。其脊背上还雕刻了各种精美花纹,纪念意义非常!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官家,你帮着给宣传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强调我上面写的那些重点啊!——
作者有话说:日六DAY4[撒花]
第123章第123章谁问你名字了?
仁宗读了这信,简直满头雾水。
什么石炭?什么蜂窝煤?什么“云州制造”?什么纪念品先到先得?
他伸手招来身边的内侍:“你去把太子殿下捎回来的东西带到福宁殿来。不,不用了,放在哪儿?朕亲自过去看一趟。”
内侍应道:“回官家的话,殿下捎来之物全都在外面放着呢。”
“那正好,朕这就去一探究竟。对了,你去一趟坤宁宫,把皇后也唤来。”
曹皇后她到底是肃儿的母亲,也是日夜里牵挂惦记着儿子的。仁宗还有个没说出口的想法:肃儿写的东西他实在不懂,多个人就多个出主意的,万一皇后能领会一二呢?
曹皇后原本还在疑惑呢?好端端的,官家缘何召见她?一听“太子殿下”几个字,立刻提起裙摆转身就走。
待她匆匆赶到福宁殿时,只见一堵黑漆漆的墙壁,高大巍峨,立在福宁殿的正门口。在那堵极富有压迫性的墙壁之间,连站在前面的官家都显得格外渺小。他唇角绷紧,紧紧地盯着那堵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官家,这是?”
“肃儿捎回的云州特产,名叫蜂窝煤。”
官家从墙壁的边缘取下一块黑漆漆的圆柱,放在手中上下掂量、仔细端详之时,曹皇后才意识到,原来那黑黢黢的墙壁是由这圆柱垒成的。也对,如果不是占了“肃儿”俩字,天子又怎会让这毫无美感可言之物横刀立马、影响宫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