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考场,除了负责监考的范纯仁以外,只有扶苏和苏轼两个人。扶苏再瞥一眼考场的窗户外,博士们近乎全员到场,天,就连祭酒也来了。
就算他背得很熟,心中也难免觉得有些紧张。只能用默背来缓解紧张。至于为什么不找苏轼说说话?抱歉,他还不想公然违规被罚出考场。
试卷一发,两个人纷纷写了起来。
而奋笔疾书的两个小豆丁丝毫不知道,在考场的窗户外,那群紧盯着他们的博士中,一场低声的争吵亦在悄然爆发。
“老夫与他们二人最为相熟,教他们文章乃是天经地义。”
“诶,你这话可就不对了。谁不知道你是以诗词见长,但现在的科举又不考诗赋!还得让我来才对。”
“……”
“祭酒,你来说呢?”
杨安国摸了摸保养得宜的胡子,悠悠然道:“是老夫劝他二人下场的,要说教习文章,应当由老夫负起这个责任才对!”
第66章第66章你还真是吃货的人设不倒……
——祭酒,我是让你劝架,没说让你加入啊!
此刻,在场的博士当中无论是谁,心中都是相似的想法。他们当中不乏当世赫赫有名的学问大家。名声不缺,官位不稀罕,钱财更是视如粪土。若说唯一还缺什么的话,就是能传承衣钵、光耀门楣的可心的弟子了。
国子监中良才常见,但是三岁就能通晓圣贤书的天才可不常有。就算不能传承自己衣钵。能占个老师的名分也好啊。日后等人出息了,还能吹嘘“是我当年教的他”,多有面子啊!
扶苏和苏轼不知道的是,早在他们刚刚入学国子监的时候,就被许多博士注意到了。一来,是他们的年龄和官家的恩旨十分打眼,使人不得不侧目。二来呢,就是梅尧臣得了那幅以诗入画的糖画之后,就是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也知道了。
他们早就等着这两个人从经义斋升入治事斋呢。一听说升斋考试提前举行,不约而同来到了考场前看热闹,顺便观察一下自己未来的两位弟子。结果弟子表现如何没看清楚,倒是看见一群居心叵测的同僚们。
哦,还有仗着官高一级,想要独占两个好苗苗的邪恶祭酒。
这还能忍?
杨安国立刻遭到了周遭一圈博士的眼神杀。他们本就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权贵?根本不带怕的!更不会屈服于区区祭酒的淫威了。
这个说“祭酒年龄有点大了恐怕没精力同时教两个学生”,那个又说“梅尧臣擅长在于诗赋,策论的事还得是我来”,更有甚者连“我前天卜了一卦发现与两位小郎有师徒缘分”的鬼神之言都出现了。
在座的各位吵了一圈,还是没有下过定论。最后,还是官高一级的杨安国一锤定音:“在考场外吵来吵去的成何体统,反倒让苏小郎和赵小郎笑话。倒不如待他们出来了,自己选就是了。”
这是个听起来公平的办法,但也有人心中暗骂祭酒狡猾。自己选?小孩子哪里懂得谁学问更好?还不都是选自己熟悉的人吗?那祭酒还不是占了个大便宜?
可眼见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只好默认了,一时心中思绪飞转,琢磨起等会儿该怎么给未来的徒弟留下好印象。有几个博士素来性情端严耿介,不仅学生惧怕,就连家中人都有些敬畏。此刻却努力软化面部,试图支起一个和蔼的笑容,若是让家中子孙辈见了,还以为是中邪了呢。
等扶苏出了考场,看到的就是眼前的一幕。只有官家驾临那一天才到齐的博士们,此刻在门口聚集了个七七八八,一见到他都笑眯眯的,和气极了。还有个仅有过一面之缘的博士和蔼地问他:“赵小郎,考完了?考得怎么样啊?”
扶苏:“……?”
他挠了挠脸:“还好吧。”
其实哪里是还好哦?扶苏有理由怀疑,题目是尽量往难了出的。圣贤书里数得上号的名篇,如《礼记》中的“大学之学”,《尚书》的“本固邦宁”,一概不在范围之内。出的都是极其偏远的章节。也幸好扶苏的记忆十分新鲜,要是再过两个月,他未必能记得。
扶苏说的含蓄,但稍后一点出来的苏轼抱怨得毫不客气。不过,他拉踩完出题难度之后,得意地说了一句:“幸好,我都还记得。”
又问:“赵小郎,你呢?”
扶苏矜持地点了点头。就在这一瞬间,他感觉博士们看向他们的目光更加热烈了。等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为他解惑的是杨安国:“既然如此,你们升入治事斋后,就要学着写策论了,须一位先生指导你们。你们有意拜入哪位博士的门下?当然,选我也是可以的。”
最后一句话,又引得博士暗暗骂他狡猾。
扶苏这下子明白了,就和后世的研究生选导师一样,只不过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导师们纷纷上门自荐了。
可问题在于……
“杨祭酒,难道你们不先看看我考过了么?要是我没考过怎么办啊?”
他这一问,反倒让在场的人傻眼了。他们几乎没考虑过“不及格”的可能性。此刻不由得面面相觑了起来。
“不会没考过的。”
一道从身后而来的清朗声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原来是范纯仁抱着卷子,走了出来。他迎上诸位的目光,眼神含笑:“我方才看了一眼两位小郎的卷面,具体得分如何尚且未知,但都是已通过了考试,这一点不会有错。”
等等,你是怎么看一眼就知道的?
扶苏乌溜溜的眼里满是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