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开工红包
大年初八,节后第一个工作日。
冯芸怀着几分忐忑打开求职APP,她已经不像开始时那般胸有成竹——自己并非有权做出选择的人,而是大大小小一众公司HR眼里的选项。她所面临的就业市场,毫无疑问是买方说了算。
每个应聘职位均是“已读未回”。
她又不死心地打开邮箱,收件箱里和春节假期前一样沉寂。垃圾箱和广告邮件里也没找到她想要的邮件。
难道他们还没开工吗?
记忆里,每逢初五,韩总便在群里部署工作安排,说是及时“预热”可有效防止初八出现“复工焦虑”以及“魂不守舍”等各种“症状”。
初八早上九点十分,振奋精神的短暂晨会后,全员立刻开启满负荷工作模式,好似暂停的枪战片重新按下了播放键一样,顿时硝烟四起,炮火连天,节前节后的战力无缝衔接。假期是什么?想不起来了。
多年来,她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因此迟迟得不到HR的反馈令她略感焦躁,心中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猜测。
莫非是因为市场萎缩,小企业也卷不动了,正在无奈“躺平”中?可是“躺平”的企业还有招聘需求吗?薪资会不会再降一等?……
“看你愁容满面的,上午一个人应付得了吗?”谭铭之问,“要不我等刘阿姨来了再走?”
“不用,去忙你的事吧。”冯芸放下手机,“我也不刷信息了,徒增焦虑。”
“对头嘛,找工作要慢慢来。”谭铭之一边忙着家务,一边道,“最近忙一些,要申请基金,得空我就过来,你有事随时给我发微信。”
他将冲好的奶粉搁在温奶器上,又把维生素D滴剂放在旁边,提醒冯芸等宇晨睡醒后喂给他吃。等雨萱吃完早饭,他麻利地将碗筷冲了冲,放进洗碗机。最后确认了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才放心地离开。
宇晨刚醒,刘采凤就到了。
她倒是积极,买了初七傍晚的临时列车票,总算赶上初八给冯芸母子三人做午饭,如约准时“开工”。
这一趟仍是风尘仆仆,大包小包里装满了从老家带来的年货。她甚至带了两斤鲜豆腐,放在大号保鲜盒里。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盒盖,闻了又闻。
“还好,没坏。中午吃一半,蘸西红柿酱。晚上吃剩下一半,和在饺子馅儿里。”
“大老远带一块豆腐,一路担心碎了、酸了,您不嫌麻烦啊?燕京也有豆腐卖的呀,嫩的、老的、卤水的、内酯的……”冯芸一边收拾婆婆包里的年货,一边碎碎念叨。
“那可不一样,咱老家的豆腐可是被周总理夸奖过的。”婆婆自豪地纠正道,“用铁钩子能勾起来,不掉。”
冯芸忍不住一笑,她不明白能被铁钩子挂住怎么就成了豆腐的“优秀品质”。但是看婆婆一脸骄傲的样子,她不想扫兴,于是配合地问道:“好神奇!这是什么原理?”
“水质嘛,咱老家水质不一样,硬,做出来的豆腐结实。”
“对,就像你,外柔内刚,坚韧不拔。”
婆婆十分满意冯芸的夸赞,抻拉面的双手舞动得更起劲了,一番行云流水的动作后,细如发丝的龙须面落入滚烫的汤锅,在冒着白色热气的水中欢快地翻滚。
婆婆要是去饭店当拉面师傅,工资能开到八千吧?有精湛的手艺傍身,她永远不愁找不到工作,无非辛苦些。想到这里,冯芸不禁羡慕起来。
她在做简历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具备多少硬实力。销售和管理经验,说白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极度依赖行业环境和他人的配合,不可控因素太多,极具弹性。
市场萧条,纵使巧舌如簧也带不动销售业绩。靠山倒了,谁还服从你的管理?首先被撵出去的就是你。
她有些后悔当初荒废了专业。建筑设计,那才是实实在在的“手艺”,成果一目了然。现在转回去还来得及吗?
问问大学同学吧。可是该问谁呢?
大学毕业时,她放弃了专业,与他们分道扬镳。同学们大都去了知名设计院、大型建筑集团、房产开发企业或者城建部门,互为同行,不难找到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