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清晨,她竟拿着剪刀独自走到井边,认真地剪下一缕头发,投入水中,口中念念有词:“给奶奶做发绳,扎辫子好看。”
林晚晴躲在廊柱后,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血脉真正的传承,不只是技艺,更是感知灵魂的能力。
知夏,已然开启了“天目”
。
冬至来临之际,林晚晴召集家人,在院中点燃九盏白灯笼。
这一次,不再是献祭,而是祭祀。
她将《织命图》最后一章焚于井前,口中诵念:“吾承母志,守线三十载,今功成身退,愿此术归于天地,不再拘魂困魄。”
火焰腾起,书页化作灰蝶纷飞。
空中忽有异香弥漫,井水泛起涟漪,一道素白衣影浮现刹那,朝她们轻轻挥手,随即消散。
苏婉清,终于安心离去。
多年后,天工坊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
念安主持教学,知夏则负责整理历代手稿。
人们都说,这家人的嫁衣不仅能让人美若天仙,更能保婚姻长久、子孙昌盛。
而每当月圆之夜,若有细心人路过老宅,仍会听见缝纫机轻微的咯吱声,看见二楼窗口映出两个并肩而坐的身影,一个踩着踏板,一个握笔记录,仿佛仍在编织一段永不终结的情缘。
2019年清明,陈默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
临终前,他握着林晚晴的手,笑着说:“这次换我先走一步。
你别急,我知道你会来找我的。”
七日后,林晚晴安然离世,面容如睡。
葬礼当天,天工坊所有弟子齐聚送行,抬棺途中突降细雨,可抬棺人的肩头、棺木之上,竟无一滴雨水落下??仿佛有无数看不见的手,在空中撑起了一把巨大的油纸伞。
当晚,知夏梦见一片浩瀚星空,星河如线,交织成锦绣天幕。
两位老人携手行于其上,身后trails着千万缕金红丝线,每一条都连接着一个正在穿上嫁衣的新娘。
她醒来提笔,写下一篇短文,题为《守线人》。
文末写道:
>“世间最坚韧的线,从来不是蚕丝或金缕,而是亲人之间不肯放手的牵挂。
>有些人看似离去,其实一直活在针脚之间,藏在歌声背后,守在回家的路上。
>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就从未真正消失。”
文章发表后广为流传,甚至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许多年轻女孩读完后,都会在婚礼前夕来到天工坊,请求定制一件“带故事的嫁衣”
。
而每当这时,知夏总会轻轻抚摸那台古老的缝纫机,低声说:“外婆,又有人来找你了。”
机器忽然自行启动,针尖轻颤,在红绸上绣出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
风穿过庭院,吹动檐下铜铃,叮咚作响,宛如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