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帝王眼中,比起那个老成持重却又逐渐显露疲态的老臣子来,充满活力且智谋过人的李承影才是未来可以依赖的重要力量所在。
两位重臣之间的差异,在天顺帝心中有着鲜明而深刻的认识。
“不,目前你应当将关注重点放在军队建设之上!”
向来随性淡然的李承影罕见地收敛了笑意,面色凝重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这突如其来的严肃令周围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场面仿佛一瞬间凝固起来。
“啊?!”
伴随着众人的惊讶与不解,整个房间内弥漫起了紧张而又疑惑的气息。
大家都被这位平时总给人感觉飘逸自在的文人此时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所震撼,并开始仔细思量其话语背后的深意。
大明立国已近百年,军制自太祖朱元璋时便定下卫所制度。
这一制度核心便是父死子继——一旦你成为军户,不仅你的儿子,甚至于你的孙子都将继承这份职责与荣耀。
在大明初年频繁的征战中,这套军制展现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士兵们因世代从军而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为国家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天下趋于安定,外患渐少,曾经骁勇善战的大明军队却渐渐陷入了某种停滞状态,士气不振的现象日益严重。
特别是此次宣府之战,简直成了检验现状的一面镜子,残酷地暴露出如今卫所在面对真实敌人时战斗力之衰退远超众人想象。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要触及到现有体系中最敏感的部分——即那些享有特权地位、掌握着重要军权的勋贵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
他们世代承袭官职,早已习惯了自己的优渥生活和权力带来的种种便利,一旦改革意味着需要他们牺牲既得利益甚至是未来家族的出路,因此任何关于改制的消息都足以激起这些贵族们的极度不满与反抗情绪。
此时此刻,内阁首辅李承影正面临内外夹攻的局面。
他之前已经因为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新政惹恼了文臣们,若再在此基础之上推动针对军队的大胆举措,则恐怕会使朝堂局势进一步恶化。
毕竟,在完全压服文官集团之前便贸然行动,并非明智之举。
考虑到这一切因素后,张辅带着一脸忧色向李承影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担忧:
“先生,现在就开始着手变革军制,还是太过冒险了些。”
“不!”
李承影斩钉截铁地说道,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就是因为现在才是最佳的时候,只有从现在开始进行改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然,等宣府之战的余温降下去了,谁还愿意碰这块硬骨头!”
他的声音在议事厅中回**,每一个字都像重锤般敲打在众人的心上。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
“这场战役让我们见识到了军队中的种种弊端,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机。
如果我们错过这次机会,等到大家忘却了失败的教训,再去推动变革,恐怕只会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