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军工科技杂志 > 四千三百九十章 月球上的未来之城(第2页)

四千三百九十章 月球上的未来之城(第2页)

吴浩收到信息后,立即联系空间物理研究所。专家研判认为,可能是太阳风粒子流与飞船表面材料发生静电积累,引发微放电现象。这类效应通常不会造成结构损坏,但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干扰电子设备。

“给飞船加装一道主动电荷释放装置。”吴浩下令,“用现有资源改造,必须在进入月球引力井前完成。”

工程师团队连夜设计方案,利用备用导电线缆与舱体接地端口构建简易离子发射器。指令传至太空,三位航天员耗时四小时完成改装。

就在装置启用当晚,监测数据显示,舱体电位由+800伏降至+60伏,振动消失。

“有效。”李锐在日志写道,“我们不仅在飞向月亮,还在学会如何在这片虚空里生存。”

时间推进至倒计时:84小时12分。

行者二号成功实施第一次轨道修正机动。四台姿控发动机同步点火23秒,轨迹偏差校正至厘米级精度。控制大厅响起掌声,这一次,吴浩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但他并未松懈。他知道,真正的挑战尚未到来??月面着陆阶段才是生死关。

为此,他召集登月专项组召开最后一次沙盘推演会议。议题只有一个:若着陆器在最后一百米高度遭遇突发通信中断,如何确保安全降落?

方案A:依赖激光雷达与地形匹配自主导航;

方案B:启用量子纠缠通信备份链路;

方案C:切换为预设理想轨迹盲降模式。

“B不可靠。”周向明直言,“量子信道受月壤矿物成分影响较大,实测成功率不足70%。”

“C太危险。”余成武反对,“月面地形复杂,哪怕预设路径偏移十米,也可能撞上陨石坑边缘。”

最终决定采用A为主、C为辅的混合策略,并加入AI动态避障算法。该算法基于“星尘”在月面行走时采集的百万组步态数据训练而成,能识别坡度、松软度、摩擦系数等参数,实时规划最优落点。

吴浩亲自审核代码逻辑,特别关注了边界条件处理机制。他记得,“星尘”曾在一次攀爬斜坡时误判地面承重能力,导致右后肢陷入月壤达17厘米。那次事故催生了“沉陷预测模型”的诞生。

“把那次数据也纳入训练集。”他叮嘱程序员,“不要回避失败,要让它成为智慧的源头。”

推演结束已是凌晨。吴浩独自留在办公室,打开加密档案,调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载人登月工程风险白皮书(绝密)》。其中一页赫然写着:

>“最大威胁并非技术瓶颈,而是‘成功惯性’??当一个系统长期运行稳定,人们便会逐渐忽视那些微小异常,直至灾难降临。”

他盯着这句话看了许久,轻轻合上电脑。

第二天清晨,行者二号进入月球引力主导区。轨道器顺利执行变轨制动,进入环月椭圆轨道。随后,着陆器与返回舱分离,独自踏上通往月表的最后征程。

倒计时:12小时3分钟。

下降引擎点火,反推减速开始。telemetry数据显示,燃料消耗率略高于预期。吴浩皱眉,迅速组织动力学分析组建模计算。

“问题出在喷管喉部积碳。”一名年轻工程师提出,“上次热试车后未彻底清理残留物,导致比冲下降约1。2%。”

虽不影响整体任务,但意味着可用冗余减少。吴浩当即调整着陆策略,压缩中途修正次数,优先保证末端控制能量充足。

随着高度不断降低,月面景象清晰呈现于监控画面:灰色平原延伸至horizon,远处矗立着阿蒙森环形山的锯齿状轮廓。摄像头捕捉到一处疑似古代火山口遗迹的地貌,地质组激动不已,请求临时更改着陆点以获取样本。

“不行。”吴浩否决,“原定着陆区经过百次仿真验证,地形最平缓,光照最稳定。现在变更,等于拿航天员生命冒险。”

命令传达至太空,李锐回应:“理解。但我们可以在巡视阶段靠近考察。”

“批准。”吴浩回复,“但必须在电源续航范围内。”

倒计时:6分17秒。

着陆器进入“黑障区”??由于高速下坠引起等离子鞘包裹,无线电信号暂时中断。接下来的三分钟,地面将无法干预任何操作。

所有人屏息凝神。屏幕上只剩下行者二号自主导航系统的状态灯:绿色闪烁,表示AI正在依据激光扫描构建三维地图。

三分钟后,信号恢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