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武用力点头:“放心,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等着把中国人的脚印留在月球上。”
夜幕降临,心月狐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主屏幕上,行者二号的三维模型在缓慢旋转,每一个部件的参数都闪烁着绿色的“正常。。。
会议室的灯光调至半暗,投影幕布上缓缓展开一幅三维立体的地月空间模型。吴浩站在前排,手中激光笔的红点精准地落在一条淡蓝色的轨道曲线上。“这是根据建木十号运载能力与行者二号返回窗口优化后的登月轨迹??近地停泊?地月转移?环月制动?动力下降,全程共计117小时。”他声音沉稳,每一个字都像钉入钢板的铆钉。
余成武坐在第二排,迅速记录下关键参数。他的笔记本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技术要点:生命保障系统冗余设计、逃逸塔点火响应时间阈值、人工重力模块在轨激活顺序……这些细节,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被拆解为上千项任务,分配到浩宇航天的每一个角落。
“我补充一点。”周向明从后排起身,接过激光笔,“我们在猕猴任务中发现,科考站外壁的微陨石撞击频率比预期高出18%。这意味着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防护服必须具备更强的抗穿刺能力。”他说着,调出一组显微图像??那是“云絮”返回后,科考站外部摄像头拍摄到的一处凹痕,直径仅3。2毫米,但深达1。7毫米。“我们已联合材料所研发新型复合织物,采用碳化硅纳米纤维编织层+自修复聚合物夹芯结构,能在0。3秒内封闭直径5毫米以下的破口。”
吴浩微微颔首:“把这个标准纳入‘行者二号’航天服的最终定型方案。另外,通知航天医学中心,重新评估出舱作业时长上限,原定每次6小时,现在要考虑缩短至4。5小时,并增加中途返回应急预案。”
会议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散会后,吴浩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径直走向地下三层的模拟训练舱。这里复刻了知海科考站的核心舱段,内部温度、气压、光照均按月面实况调节。两名预备航天员正在执行一项突发故障演练:氧气再生装置突然失灵,二氧化碳浓度在8分钟内上升至危险水平。
“关闭主循环阀!启动备用碱金属吸附罐!”吴浩隔着观察窗大声指令。舱内航天员立刻反应,动作干净利落。数据显示,他们在97秒内完成应急切换,空气成分于12分钟后恢复正常。
“不错。”吴浩对身旁的技术主管说,“但你们注意到没有?他们在操作时左手扶住了墙壁??这是地球习惯。在月球0。16g环境下,这种支撑会产生不必要的反作用力,可能导致身体漂移。让仿真组加入姿态控制偏差惩罚机制,下次考核不合格者暂停飞行资格。”
夜深人静时,吴浩独自留在数据分析室。电脑屏幕上滚动着“星尘”和“云絮”的最新生理日志。骨密度回升曲线趋于平稳,目前较发射前仅低1。9%,且无反弹迹象;心率变异性恢复良好,昼夜节律重新同步;最令人振奋的是脑电图显示,两只猕猴的空间认知功能不仅未受损,反而表现出轻微增强趋势??它们能在迷宫测试中比地面对照组快14%找到出口。
“这说明短期月面驻留非但没有损害神经功能,反而可能因新环境刺激促进了大脑可塑性。”医疗团队负责人通过视频连线解释,“我们推测,低重力状态改变了前庭系统输入信号,迫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适应性重组。”
吴浩盯着那段异常活跃的海马体放电波形,忽然问:“如果把这一过程应用于航天员训练呢?比如,在地面用虚拟现实模拟月面低重力导航任务,提前激活相关神经通路?”
“理论上可行。”对方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开发一套‘神经预适应’训练程序,配合经颅磁刺激技术,帮助航天员更快掌握月面移动与定位技能。”
第二天清晨,这项提议就被列入载人任务训练大纲修订案。与此同时,建木十号总装厂房传来捷报:第一级三台YF-130发动机完成并联测试,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响应精度达到±0。03度,远超设计要求的±0。1度。更关键的是,针对此前高湿度环境下点火延迟的问题,新一批发动机采用了全封闭式电控单元与氮气正压保护设计,在连续72小时95%相对湿度暴露试验中,所有电子部件工作正常。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第三天上午,监测系统报警??位于海南文昌发射场的行者二号初样舱,在例行淋雨试验中出现局部渗水现象。漏水点位于服务舱与返回舱对接法兰边缘,虽仅为微量渗透,但在真空环境中足以引发冷凝冰堵塞管路的风险。
吴浩立即召集密封技术攻关小组。现场拆解检查发现,问题出在O型密封圈的压缩率设计上:原定压缩量为18%,实际装配后因金属件热胀冷缩差异,降至14。3%,未能形成有效预紧力。
“更换材料。”吴浩果断下令,“原来用氟橡胶的,换成全氟醚橡胶(FFKM),耐温范围从-20℃~200℃扩展到-30℃~327℃,压缩永久变形率低于15%。同时,在法兰接合面增加一道激光焊接环,作为二次密封屏障。”
工程师面露难色:“焊接会影响后期拆卸检修……”
“那就设计可切割式焊缝。”吴浩打断道,“用低功率脉冲激光预制断裂线,需要维护时可用专用工具沿预定路径分离。安全优先,维修便利性可以妥协。”
七十二小时后,改进方案通过验证。新的密封结构在模拟太空极端温变循环(-180℃?120℃)试验中保持零泄漏。与此同时,人工重力模块也迎来突破性进展??首台旋转机构样机在振动台上完成了相当于发射全过程的力学考核,轴承温升稳定在允许范围内,动平衡误差小于0。5克?米。
正当各项进度重回正轨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平静。
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心月狐指挥中心突然接到预警:西太平洋上空一颗失控的废弃卫星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逼近地月转移轨道。若其残骸与行者二号交会,即便只是几克重的碎片,也能释放出相当于手榴弹的能量。
“立即启动空间态势感知应急预案!”吴浩在凌晨两点被叫醒,十分钟内赶到指挥大厅。大屏幕上,红色轨迹线如毒蛇般缠绕在原本洁净的航路上。轨道计算组紧急推演了十七种规避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策略:将发射时间推迟18小时,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微小轨道偏移,使飞船与碎片最小接近距离扩大至43公里以上。
“够吗?”吴浩盯着那个数字,“我记得国际空间站的标准是50公里以上才视为安全。”
“这次情况特殊。”轨道专家额头冒汗,“碎片质量估计只有12公斤,且结构松散,雷达回波显示它正在缓慢解体。我们计算过概率,撞击风险低于万分之三,属于可接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