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发,不义?之财都发了?。
除了?屋舍、花园之类的不动产,其他全部物资,如?粮食和布之类的,全部就?地?分给盐矿工人和灵州百姓。盐则运回大宋境内,又或者运往朔州、武州等最?前线。让狄青麾下的士兵,都吃上了?三餐加足盐的奢侈生活。
狄青甚至写信过来:太子殿下啊,吃上了?精制的青白盐,我?们大宋士兵动起来的时候都更有劲儿了?。甚至还有吃不完的部分,我?们干脆卖到?了?驻扎的县里,还有辽军偷偷化妆成本?地?居民来买的呢。
还有这?事儿?
扶苏一惊,回信问道:那你们卖了?么?
当然卖了?。狄青回信。借着卖盐的名义?,我?们把辽军的情况全试探了?一通。那人不仅一点儿没发觉,还央求我?们到?他们辽军中去,便宜点卖给他们吃。
难道他们没盐吃?
何止呢?他们不仅没盐,连一日两餐的饭都要吃不起了?。再强的骑兵没了?食物,也只剩个外强中干的架子。有几个士兵还想把马当给我?们,换点吃的,当逃兵跑了?算了?。
扶苏看得目瞪口呆。
不过,这?更加证明了?狄青的判断之正确。果然当初和辽国?打持久战的想法是对的。过不了?多久,这?支临时拼凑出来应付的军队,自己就?会从内部崩散开来。
到?了?那时候,大宋只要奉上自己准备已久的最?强一击,就?能轻取胜利,借着气势,一连拿下数州也不在?话下。
扶苏看完信报后?,顿时不担心?了?。
说来也巧,好像他们每一次扣开胜机的关键都和物资有关。
取下云州是因为给当地?百姓送棉衣,让他们冬日也保留一口生气,直接造反。之后?又因为蜂窝煤,撬开了?朔州、应州的几个口子。这?次套到?辽军的情报的契机,则是青白盐。
怎么说呢?就?还蛮符合对于大宋的刻板印象的。不过,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减少士兵伤亡,怎么不算一着妙棋呢?
扶苏看完狄青的信后?,就彻底对前线放下心来了。以狄青的能耐,只要物资充足,宋军根本?不会自乱阵脚,甚至还能徐徐图之。他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断把盐运到?前线罢了?。
既然前线、盐矿厂差不多都稳定下来,扶苏就?故态复萌,琢磨起了?另一件事——怎么优化青白盐的品质。
虽然仅凭一道自然蒸发的工序,青白盐的质量就?跃居三国?产盐之首,但离扶苏前世吃的那种如?雪花般晶莹剔透、不含杂质的食盐还差一点。
但产地?上趋于顶级,工序上还有没有机会再改善一下呢?
扶苏首先想到?的是多次提纯法。过程也很简单,就?是把成品青白盐再次融入水中,蒸发直到?析出结晶……如?此重复三四次,成品就和上辈子的食品级氯化钠没什么两样了?。
但他只试了?一次,就?把这?办法给否掉了?。无他,因为灵州实?在?太缺水了?。大多数老百姓都饮水不足,还拿珍惜的水资源精制食盐?
从前的西夏贵族们或许会这?么做,以彰显自身之高贵。但扶苏绝无可能。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最?初的卤水里加入砂石和木炭。这?个办法有助于筛除最?初的悬浮杂质。可惜和前一种方法一样,扶苏试过一遍后?就?否了?。
理由也如?出一辙。木炭从哪里来?树木。可西夏地?处西北,最?缺大面积的树了?。
这?两个方法,若在?海边的盐田都不是问题。但在?灵州只能否掉。实?在?可惜。
看来还是得到?实?地?看看去啊。扶苏心?道。
灵州的盐矿主要形式是裸露在?外的大块富含氯化钠的岩石。但凡有它出现,说明附近必有盐湖和地?下盐矿。只可惜碍于现有技术无法开采,只不过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就?已经足够多,支撑三国?人口也绰绰有余。
而整个盐矿作业过程中,最?辛苦的部分莫过于把大块的岩石,搬运到?水源地?附近。
扶苏注意到?,在?这?条线上,几乎每个工人的脸都有风吹日晒的痕迹,手肘、膝盖等地?方更是黑得不像话。足征他们的辛苦劳作。这?也是最?没技术含量,导致被?压榨得最?狠的地?方之一。
他巡视过去,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或许给每个工人发点劳保用品,再安排个小推车会好点呢?
接下来,就?是在?水源地?附近溶解岩石,制造卤水的过程了?。水源地?是西北地?区一条难得的淡水河流,环境相对友好,这?条作业线上也是人最?多、最?热闹的。
大部分宋朝士兵就?在?此地?做工,为未来白花花的食盐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他们先是把河水引入一个盛满了?岩石盐矿的大池子中。无数人站在?池子边上,手持大网,在?沿岸捞取沉底的不溶解之物。
从大池子中漫出来的,略显浑浊的卤水,再次被?引入下游,被?分流到?几十?口大型石锅中,被?沿岸上的人不断搅拌。
据说,用力搅拌这?一步,可以加快卤水晾晒风干的效率。风干后?所得到?的晶体,就?是出口各国?的青白盐了?。
扶苏:“……”
想到?了?步骤很简陋,但没想到?会这?么简陋。他草草看一眼,就?能想到?无数个改进的策略。难道西夏人就?想不到??怎么可能,无非就?是靠着盐矿质量顶级,硬造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