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人敢再欺负我们了。”沈南枝小声呢喃。
转过一处残壁,沈南枝撞见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拿着放大镜,对着一块嵌在土里的碎砖研究。
老人戴着顶灰布帽,后背微微驼着,不知道在干什么。
她好奇的走上前去,“您好,您在干什么呀?”
“姑娘,你看这砖上的花纹。”老人突然开口,声音带着股醇厚的京腔。
“这是乾隆年间西洋楼的老砖,当年英法联军烧园子的时候,好多东西被抢、被烧,可这些石头、砖瓦,硬是在土里埋了百年,又重见天日。”
沈南枝凑过去,老人轻轻用竹签挑出石缝里的叶子,指尖颤抖着:“那些强盗的恶行,永远也不能忘啊。”
沈南枝鼻子一酸,喉咙发紧。她又想起了国博里那些带着弹孔的文物,想起志愿军签名旗上的热血,原来所有的历史,都是这样连在一起的。
告别老人后,沈南枝又逛了圆明园的福海。湖水波光粼粼,对岸的柳树垂着金黄的枝条,印在水里。
她找了块干净的石头坐下,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子写写画画。
“小灵,你说这历史到底是什么呀?”沈南枝对着脑海里的小灵轻声问。
【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将来呀宿主!】
小灵奶声奶气的回答,让沈南枝忍不住笑了笑,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也消散了些许。
她望着福海的水,望着远处被秋色染透的山峦,整个人平静了下来。
从圆明园出来,已经快11点了。沈南枝摸摸肚子,想起还没吃早饭,打开手机搜附近的老北京餐馆。
顺着导航七拐八拐,钻进一条胡同,一家门脸不大的“老北京风味居”撞进眼帘。
推开门,老板热情招呼:“姑娘,里边儿请,尝尝咱这儿的炸酱面、卤煮火烧!”
沈南枝点了炸酱面和豌豆黄,没多久,青花瓷碗端上桌,酱色浓郁的炸酱盖着黄瓜丝、豆芽,香气直钻鼻腔。
她拌开面条,酱香裹着菜香在舌尖散开,豌豆黄入口绵密,甜而不腻,吃得她眉眼弯弯。
吃饱喝足,沈南枝直奔颐和园。刚进东门,昆明湖的浩渺就撞进视野,十七孔桥横跨湖面,桥洞在阳光下连成一串“光影项链”。
她沿着湖边走,岸边垂柳虽已泛黄,却仍有别样风姿,像给湖水围了条金绿相间的丝带。
等她逛到长廊,彩画在廊柱间铺展开来,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沈南枝慢慢走着,看着画中的古人游湖、听琴,恍惚历史在这刻发生了重叠。
转到佛香阁,她走上了台阶,把颐和园全景尽收入眼底,昆明湖如镜,万寿山层林尽染,她倚着栏杆感叹:“这园子确实很美,古代的匠人真的很厉害!”
逛到傍晚,沈南枝在知春亭坐定,看夕阳给湖水镀上金箔,游船划过,搅碎一湖碎金。
她翻开本子,把圆明园的沉思、颐和园的精巧,都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