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魏晋不服周免费阅读 > 第219章 石虎的阴谋(第2页)

第219章 石虎的阴谋(第2页)

阿禾召启明、乌仁娜密议。启明皱眉:“孝文帝正与士族角力,此时召你回去,恐非善意。或是借你之名推行新政,或是将你扣为人质,逼敦煌就范。”乌仁娜则道:“但若不去,反落人口实,说你惧怕权斗,背弃承诺。”

阿禾沉吟良久,终决:“我去。但不是应召,而是赴约??他曾许我一场变革的开端,如今该看他能否守住初心。”

她留乌仁娜主持敦煌事务,命巡讲团继续西进,自己带十名随从北上。临行前夜,她在书院后园种下一株胡杨幼苗,对小女孩说:“等它长到城墙那么高,你就长大了。那时若还有人欺负弱小,别怕,拿起笔,写下来,寄给我??不管我在哪里。”

再度踏入平城,已是深秋。宫门外不见仪仗,唯有几名内侍静候。宣光殿内,孝文帝形容清减,双眼布满血丝。他迎上前,第一句话竟是:“你若不来,朕便亲自去敦煌接你。”

原来半年来,改革举步维艰。虽重启河东案,罢免数名高官,然士族联手抵制,中书省拒不执行新颁《监察法》,地方刺史公然抗命,甚至有宗室子弟煽动暴乱,焚烧“万民议法会”会场。更甚者,御史台暗中勾结外邦,向柔然泄露边防部署,企图借敌国压力逼皇帝退让。

“朕想改服制、易语言、迁都洛阳,皆为此??唯有脱离旧巢,才能斩断盘根错节的势力。”孝文帝低声说道,“但我需要一面旗帜,一个能让百姓相信‘朝廷真愿为民做主’的象征。你就是这面旗。”

阿禾沉默片刻,问:“那你准备付出什么代价?”

“皇位。”他答得平静,“若宗室叛乱,我不排除禅让之可能。但在此之前,我要完成三件事:第一,正式颁布《平民诉权令》,允许百姓越级告御状;第二,成立‘独立司法院’,直属皇帝,不受三省节制;第三,召开史上首次‘万民议法会’,由各地推选代表百人,共修新律。”

阿禾终于动容。她取出随身携带的《万民法议录》,放在龙案之上:“这里面有三百二十一人的控诉,一百零七条建议。你可以烧了它,也可以把它变成法令。”

七日后,诏书下达。全国震动。士族哗然,太原王氏闭门不出,清河崔氏联名上表抗议,称“妇人干政,法统崩坏”。然而民间反应截然相反。农夫贴出“告官指南”,市井流传“阿禾十问”,连宫女都在绣帕上默写《继承权条》。更有数百青年自发前往敦煌报名学习律法,誓言“不做门第奴,要做判案人”。

“万民议法会”如期召开。地点设在洛阳南郊新建的“明堂”,象征破除旧都桎梏。一百名代表来自边陲戍卒、山野樵夫、海岛渔妇、西域胡商,甚至包括两名前罪囚。阿禾任首席协调官,主持议事规则。会议持续十七日,争论激烈,几度濒临破裂。有人主张严惩贪官一律斩首,有人呼吁废除九品中正制,也有人坚持保留族规自治。

最终达成《五项共识》:一、确立法律高于习俗;二、承认女性平等诉讼权;三、建立跨域仲裁机制;四、实行官员财产公示;五、设立“冤狱补偿基金”。每一条都经过三轮投票,记名表决,结果公开张贴于各州府衙门前。

散会那日,大雨倾盆。代表们冒雨走出明堂,许多人跪倒在泥水中痛哭。一名盲眼老妪被人搀扶着上前,将一只粗糙陶碗递给阿禾:“这是我丈夫当年被冤杀前喝最后一口水的碗。现在,我能把它洗干净了。”

阿禾双手接过,置于胸前。

数月后,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启动全面汉化。阿禾未留朝中,悄然离去。临行前,皇帝欲赐爵位、封邑,她尽数辞却,只求一件事:“请释放所有因言获罪者,尤其是那些写下‘我不服’三个字的人。”

她重返敦煌时,已是次年春。胡杨林新叶初展,书院门前的红柳花开如血。乌仁娜迎出十里,身后跟着一群少年??他们皆为各地派来学习“平民司法”的弟子,最小者仅十二岁,最大不过二十。他们手中无刀枪,唯有竹简与毛笔。

当晚,千灯共读会再次举行。这一次,朗读的是刚刚刊印的《丝路民律草案》,扉页写着:“此法非出于庙堂,而生于田埂、船头、灶边与泪痕之间。”

阿禾站在台上,望着满场灯火,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夜晚,她在敦煌废墟中拾起第一块刻着“冤”字的陶片。如今,那碎片已被工匠镶嵌入一面青铜碑,立于书院正中,与其他三百零七块并列,组成一圈环形碑林。

风起时,陶片相击,叮咚作响,仿佛无数亡魂终于开口说话。

她转身对学生说:“你们问我,怎样才算胜利?我说,当一个孩子不必再问‘为什么大人犯错不罚’,因为他从小就知道,只要说出来,就会有人听??那就是胜利。”

远方,驼铃依旧。一支新商队正穿越沙丘,旗帜上写着稚嫩却坚定的字迹:“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