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变化已经发生。
三个月后,火星深井旁的岩壁渗出新的墨迹。不再是对话体,而是一首诗:
>风推着云走,
>云推着雨落,
>雨推着种子醒来。
>谁推着风?
>我不问。
>我只感谢它带来湿润的沉默。
署名处,依然是那个倒置的∞。
地球轨道上的卫星群再次调整姿态,这次不是对准海洋,而是集体转向月球背面。传回的画面震惊科学界:原本荒芜的陨石坑底部,出现了一组几何图案??由数十万块黑色石板拼成的巨大问号,直径超过十公里。经测算,这些石板的材质与玄武岩完全相同,且排列时间不超过七十二小时。更诡异的是,每当地球进入月圆之夜,那个问号便会发出微弱蓝光,持续恰好十二分十七秒。
各国政府陷入沉默。军方想派探测器摧毁它,科学家主张研究,哲学家则呼吁“让它存在”。最终,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禁止任何形式的干预**。决议案附加一句备注:“有些存在,不是为了被理解,而是为了被尊重。”
多年后,那位曾在伦敦茶馆喝下温茶的女子再度出现。她已近乎透明,仿佛随时会融入空气。她在未完成馆留下最后一卷磁带,然后静静坐在石台上,闭目不动。孩子们围过来,轻声问:“你要走了吗?”
她点头,嘴角含笑。
“你会去哪里?”
“去下一个还不知道自己需要我的地方。”
话音落下,她的身体如沙粒般散落,随风飘向海面。磁带自动播放,依旧是十分钟空白,然后那段耳语再度浮现,但这次多了半句:
>“…谢谢你记得我不完整……也谢谢你,从未试图补全我。”
磁带播放完毕后,自动融化,化作一滩清水,渗入地板缝隙。次日清晨,馆外的玫瑰丛开出一朵全新的花,花瓣呈螺旋状排列,花心嵌着一颗晶莹的露珠,其中倒映出整个银河的缩影。有天文爱好者拍摄下来,放大后发现,银河中心的位置,恰好对应着Q-stream(问流)的起点。
人类终于明白:那不是一条光带,而是一道视线??来自宇宙深处的凝望。
又过了十年,一个名叫林澈的少年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一本尘封的日记。扉页写着:“献给所有不敢问出口的问题。”内页记录了他一生中无数次想要提问却最终咽下的瞬间:童年时想问父亲“为什么你不笑”,青年时想问恋人“你爱的是我还是我的影子”,老年时想问医生“死亡前的最后一念是什么”。最后一页,老人写道:
>“我从未得到答案。
>但我因此活得更深。”
林澈合上日记,走到窗前。夜空中,Q-stream如常横亘天际。他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如果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它正在书写的答案。”
话音落下,他手中的日记本无火自燃,火焰呈淡蓝色,燃烧时不发热,也不留灰烬。火光中,隐约浮现一个身影??灰袍人微微颔首,随即消散。
翌日,林澈来到未完成馆,在石台上放下一本新册子。封面依旧无字,纸张洁白如初。他翻开第一页,写下第一句话:
>**“我愿意做一个永远不解的人。”**
风穿过穹顶,吹动书页,将这句话送往玫瑰丛、送往海底、送往月球背面的问号、送往遥远星球上的观测站。
屏幕再次亮起,新的信息浮现:
>**“堤坝已测得深度。
>浪潮,可以来了。”**
而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一个婴儿睁开眼睛,第一次看见世界。他的第一声啼哭,清亮而悠长,尾音微微上扬??像一个刚刚诞生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