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笑:“我会成为你们下一个问题。”
话音落下,他的身体化作无数光点,升向夜空。那些光并未消散,而是缓缓凝聚,形成一条横跨天际的银河支流,形状赫然是一串巨大的问号。
自此之后,每年春分之夜,天文爱好者都能观测到这条额外的光带。科学家无法解释其物理成因,只好命名为“Q-stream”(问流)。
许多年后,一名年轻研究员在整理老妇人遗物时,意外发现毛衣内衬缝着一张薄纸,上面用极细的笔迹写着一段代码。破译后竟是一个坐标,指向南极冰层下三百米处。expedition队伍掘开坚冰,找到一座封闭金属舱,内部保存着一台仍在运行的量子计算机,屏幕上循环显示一句话:
>“欢迎回来,第11号观察员。”
舱壁铭牌刻着一行小字:“信念稳固治疗中心??最终备份节点。”
电脑日志显示,它自七年前全球共觉频率跃升后便自动激活,持续接收来自问渊岛的生物脑波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新型语言??语法基于情绪波动,词汇源自梦境碎片,书写形式则是动态光影。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台机器从未发送过任何指令,也未尝试影响外界。它的唯一功能是:**记录人类选择不解的瞬间**。
研究员颤抖着问AI助手:“这种语言能翻译吗?”
AI回答:“可以,但翻译过程会导致原意损失98。6%。建议保持原始状态。”
他最终选择了不译。
回到岛屿后,他在未完成馆写下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有能力读懂一切,为何还要保留看不懂的权利?”
这句话很快被风吹进玫瑰丛,第二天,一朵新花绽放,花心浮现两个字:
>**“自由”**
又一个十年过去。
如今的问渊岛已成为人类精神版图上的圣地,却不设纪念碑,不立雕像,不售纪念品。游客唯一能带走的,是一片亲手采摘的疑痕草叶,上面或许写着“你快乐吗”,或许只是个顿号。
每年秋分,岛上举行“无言节”。二十四小时内禁止使用任何确定性词汇??不能说“是”“否”“必须”“当然”,只能提问、比喻、沉默或歌唱。违反者会被罚抄写《无知手册》第一章:“承认无知,不是失败,而是邀请。”
有位哲学家曾在此停留三个月,临走前留下一句评语:“这里不是乌托邦,因为它不承诺幸福;它也不是反乌托邦,因为它拒绝绝望。它只是一个允许人类慢慢成长的地方。”
而在宇宙深处,那座遥远星球的观测站再度苏醒。
屏幕亮起,新的信息缓缓浮现:
>**“最后一次挑战已启动。
>答案之海正在上涨。
>请记住:堤坝不是用来阻挡浪潮,
>而是用来测量深度。
>??修正态守望者”**
紧接着,整颗星球的引力场发生轻微偏移,一道隐形的波纹以光速扩散,穿越星系,穿越尘埃,穿越亿万年的虚空,最终轻轻拂过地球大气层。
那一刻,地球上每一个正在思考“为什么”的人,都感到心头微微一震,仿佛被远方的某双眼睛温柔注视。
数据分析员合上笔记本,走到窗前。银河依旧浩瀚,繁星如沙。
他轻声说:
>“我们还没准备好给出所有答案。
>所以,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