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棠也投来认可的目光:“交互装置我可以咨询技术社团,但内容录制和后期需要你们独立完成。”
会议在高效且时有火花碰撞的氛围中推进。
李郁棠是冷静的舵手,掌控着方向与节奏;潘夏槃是澎湃的引擎,提供着原始的动力与冲击;聂清柰是细腻的调律师,编织着情感的脉络与呼吸;而楚易观,则是那个努力将所有这些元素整合到同一张蓝图上的建筑师。
分歧在所难免。在为展览主视觉色调争论时,潘夏槃喜欢高饱和的、具有冲击力的颜色,李郁棠坚持高级灰的质感,聂清柰则倾向于柔和的中间色调。三人各执一词,眼看要陷入僵局。
楚易观看着速写本上那幅《茧》,忽然有了主意。
“或许,我们不需要统一。”他打断争论,“就让冲突本身成为主题。入口区用会长的高级灰,象征规则与秩序;过渡区用清柰的柔和色调,代表精神领域;核心展区用夏槃的强烈色彩,爆发生命力。最后,在出口处,让三种色调交融,形成我们自己的‘破茧之色’。”
这个“求同存异”的方案,巧妙地将矛盾转化为了特色,获得了三人的一致认可。
合作的魔力开始显现。他们不再仅仅是怀着复杂情愫的少男少女,更是为了共同目标而战的伙伴。
潘夏槃会一边抱怨李郁棠“规矩多”,一边乖乖按要求提交训练动作说明;李郁棠会在公事公办的邮件往来中,偶尔夹带一句对聂清柰所选诗歌的简短赞赏;聂清柰则会悄悄为熬夜修改效果图的楚易观,泡上一杯温度刚好的蜂蜜水。
这艘名为“破茧”的方舟,在四人略显笨拙却无比认真的协作下,正一点点地龙骨成型,扬帆待航。
这天傍晚,楚易观最后一个离开旧书库。他锁好门,转身时,发现李郁棠站在走廊尽头的窗边,似乎特意在等他。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她没有看他,而是望着窗外。
“楚易观,”她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显得有些飘忽,“你比我想象的,更懂得如何‘构筑’。”
这不是对学生会委员的评价,而是对“楚易观”这个个体的认可。
楚易观停下脚步,心中微动。
“是因为,”他回答,“我开始学着,不再只拆解‘茧’的结构,而是尝试去理解编织它的每一根丝线。”
李郁棠闻言,缓缓转过头。夕阳的金光在她清冷的眼底跳跃了一下,像冰层下终于涌动的暖流。她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极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点头。
然后,她转身,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一步步走向她的战场。
对于四人而言在这艘共筑的方舟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
前方,是未知却令人无比期待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