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御山河物业 > 第三十回 寿祥宫论史定机锋 丞相府赠扇藏深意(第2页)

第三十回 寿祥宫论史定机锋 丞相府赠扇藏深意(第2页)

她翻了翻案上的书,又念道:“吕不韦‘自邯郸献姬,已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后又‘以五百金为子楚西游,见华阳夫人,使夫人姊说夫人立子楚为适嗣’,最终‘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论拥立之功,吕不韦不输魏冉;论亲族关联,他虽非始皇血亲,却有‘仲父’之名,为何结局天差地别?”

孙幽古猛地抬首,神色凝重却不失恭谨,朗声道:“太后此言,恕臣直言——不妥!”

他拱手躬身,字字铿锵:“宣太后与吕不韦,看似同为辅政,实则本质天差地别!先论‘辅政之初心’:宣太后临朝时,昭王年幼,季君之乱刚平,秦国宗室离心、外有六国环伺,她任魏冉、芈戎,是‘借亲族之力稳朝局’——魏冉诛乱党、拓疆土,芈戎镇南郡、安边境,二人皆以‘强秦’为己任,从无觊觎君权之心,待昭王成年,宣太后便归政放权,从未有半分掣肘。”

“再看吕不韦:他初献赵姬、助子楚登基,本就带着‘投机逐利’之心,所谓‘仲父’之名,更像是捆绑君权的绳索。辅政期间,他广纳宾客、私编《吕氏春秋》,欲以一己之学定秦国国策;朝堂之上,亲信遍布,连嫪毐这等奸佞都能借其势力入宫乱政,看似为秦谋划,实则处处为自己铺路——他要的不是‘强秦’,是‘吕氏权倾天下’,这与宣太后‘为子固权、为秦谋利’的初心,截然不同!”

“更关键在‘君臣之界’:宣太后亲族掌权,却始终以‘臣’自居,魏冉虽四任丞相,却对昭王俯首帖耳,从无‘挟君自重’之举;而吕不韦却忘了分寸,既敢私藏嫪毐欺瞒君主,又敢在始皇亲政后依旧把持朝政,甚至让宾客散布‘吕氏之功盖过君主’的言论——这般逾越君臣本分的行径,宣太后与魏冉从未有过!”

他语气放缓,却依旧坚定:“二人结局天差地别,非因‘亲族与否’,实因‘初心不同、分寸有别’——宣太后是‘辅君安邦’,吕不韦是‘借君谋私’,这便是根本之理!”

太后嘴角噙着一抹玩味的笑,指尖绕着案上的玉镇纸,慢悠悠道:“这么说,丞相是觉得,秦始皇贬斥吕不韦,做得全然正确?”

她话锋陡然一转,目光锐利如炬:“可你方才也说,魏冉四任秦相,权倾朝野,与宣太后一母同胞,亲族势力遍布朝堂——他与吕不韦同为‘权倾一时的辅政之臣’,为何始皇容不下吕不韦,昭王却能容下魏冉?甚至魏冉后来被罢相,也只是流放陶邑,得以善终,而非饮鸩自尽——这其中的分别,丞相再给哀家细细说说?”

孙幽古眸光骤亮,霍然起身躬身,袍角扫过案边茶盏,声音里添了几分急切却依旧沉稳:“太后问得好!这正是二人结局迥异的关键——一在‘知退’,一在‘恋权’;一在‘顺君心’,一在‘逆君意’!”

“魏冉虽权倾朝野,却始终懂‘君臣之度’!”他抬手叩击案上《史记》,“昭王亲政后,范雎进言‘宣太后、穰侯专权,诸侯皆闻穰侯之命,不闻秦王之命’,昭王意动,魏冉当即奉诏罢相,束装就道前往陶邑,从无半句辩解、半分抗拒,更无宾客串联、朝野异动——他知君权已固,自己当退则退,这是‘顺君心’,也是‘守臣道’。”

“可吕不韦呢?”孙幽古语气加重,“始皇免其相国之位,命他就国河南,他却不甘蛰伏!岁余之间,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争相拜访,洛阳府邸车水马龙,堪比王城——这哪里是被贬谪的臣子?分明是依旧摆着‘仲父’的谱,暗蓄势力,让天下人觉得‘秦虽逐吕,吕仍有权’!”

“更致命的是,始皇赐书斥责‘君何功于秦?君何亲于秦?’,已是明示他‘需彻底隐退’,可他仍不醒悟,反倒饮鸩自尽——看似悲壮,实则是怕被进一步清算,却也坐实了‘心怀怨怼、不甘失势’的罪名!”

他躬身更低,字字切中要害:“魏冉退得干脆,故能善终;吕不韦恋权不退,故招杀身之祸——这便是二人最根本的分别!秦始皇贬斥吕不韦,既是清除权患,更是立‘君权至上’的规矩,做得再正确不过!”

太后抚掌轻笑,笑声在静谧的寿祥宫内回荡,带着几分了然的通透:“哈哈,丞相之言句句在理,哀家竟无从反驳!”她抬手示意孙幽古落座,指尖再次点向案上《史记》,语气添了几分郑重,“既如此,烦请丞相为这吕不韦与宣太后、魏冉的故事,做个最终结评如何?也好让哀家对这段史事,有个透彻的定论。”

孙幽古躬身拱手,语气暗含机锋:“太后恕罪,非臣推诿——因这段史事的结评,恰与当下工部侍郎之位的空缺息息相关,而能说清其中关节的,正是李斯。”

太后眸色一沉,指尖顿在书页上:“哦?这话怎讲?”

“李斯初投吕不韦时,不过是舍人幕僚,却能借吕氏之力接近始皇,最终取而代之成为秦相——他最懂‘借势逐利’,更懂‘功成之后当索报’。”

太后话锋一转,眸色渐深,语气里添了几分捉摸不透的意味:“不过丞相提及李斯,倒让哀家想起——吕不韦被贬逐之后,正是李斯一步步填补了权力空缺,从廷尉升至丞相,总揽朝政,助始皇定度量衡、书同文,成了秦廷最倚重的臂膀。”

孙幽古语气凝重,太后抬眸,目光如炬却藏着几分深不可测的笑意,缓缓道:“古来英雄遇英雄,方有惺惺相惜。李斯能从吕氏门客登顶秦相,靠的不只是自身智谋,更因他恰好是秦皇‘所需之人’——秦皇要逐吕氏、固君权,李斯便为他铺路;秦皇要统六国、定制度,李斯便为他谋划,这般‘所求与所需相合’,才换得那丞相之位。”

她指尖轻轻划过案上《史记》,语气里添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意味:“丞相今日在朝堂之上,既懂权衡之术,又明局势之重,与哀家而言,何尝不是‘可倚仗之人’?只是这‘倚仗’二字,向来需‘双向相合’——哀家需人助朝堂稳局,人亦需得应得之物,正如李斯助秦皇得天下,秦皇便予他相位一般。”

说罢,她抬眼看向孙幽古,眸中似有微光闪动:“丞相是通透人,该明白‘所求皆有应’的道理,不必事事说透,你说对吗?”

孙幽古闻言,腰身躬得更低,袍角几乎触到地面,语气却带着几分笃定的铿锵:“太后适才所言,恰是臣心中所思,不敢有半分偏差。”

他顿了顿,抬眼时眸中已无半分犹疑,朗声道:“臣愿借《史记·商君列传》中一语,为太后宽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昔年商君变法,不拘守旧制,方使秦国强于六国;今日之事,亦当以‘稳局’为先,若有阻碍朝纲者,臣必当效商君之勇,为太后厘清乱象,绝不让杂音扰了朝堂清明。”话中未提“谢世之”“岑春”之名,却字字暗指扫清异议,既表了忠心,又应了太后“出气”的隐忧。

太后闻言,眸中笑意更深,抬手端起案上茶盏,轻轻呷了一口:“丞相既有此心,哀家便放心了。”说罢从梳妆台上取过锦盒,紫檀木的盒身衬着边角银纹,递到孙幽古面前时,指尖还带着几分凉意:“孙丞相,打开看看。”

孙幽古双手接过,拇指扣开盒扣,内里猩红锦缎上,静静卧着两把象牙柄折扇——扇骨雕着细巧云纹,触手温润,可展开扇面,却是一片素白宣纸,半点墨痕也无。他捏着扇边顿了顿,抬眸躬身问道:“太后,此扇空白,不知您是要转交何人?臣愚钝,实在不解其中用意。”

太后没立刻答,只指尖轻轻点了点盒沿,语气平淡却藏着分量:“要转交谁,丞相心里该有数。这扇面为何空着,不用哀家多言,你自个去想。”话说到这儿,她便抬手虚挥了挥:“孙丞相,你可退了。”

孙幽古捧着锦盒躬身行礼,退出殿门时,还能听见身后太后翻动书页的轻响——他低头看了眼盒中空白的折扇,指尖在扇骨上轻轻摩挲,心里已然明了大半。

回府后,孙幽古径直踏入书房,将锦盒往案上一放,取出那两把素白折扇。他捏着扇骨绕案踱了两步,窗外寒风卷着落叶扑在窗棂上,忽的停步自语:“秋冬时节赠扇,本就不是为纳凉,得让‘懂的人’瞧出里头的轻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